《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七言绝句,以神来之笔展现西湖的绝美风姿。前两句"水光潋滟"与"山色空蒙"精准捕捉晴雨双景的视觉特征;后两句以西施(西子)喻西湖,以"淡妆浓抹"对应天气变化,将自然景观升华为永恒的美学意象。全诗比喻新奇脱俗,语言明快流畅,在二十八宇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飞跃,奠定西湖"人文山水"的文学传统。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诗人借鉴晚唐韦庄"垆边人似月"的比喻手法,却赋予更丰富的哲学内涵。"西子湖"的命名由此诗确立,其"晴好雨奇"的辩证审美,既体现苏轼"万物各有可观"的哲学观,也反映宋代美学"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追求,今西湖苏堤立有诗碑纪念。
翻译注释
翻译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正显得美。
(3)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濛:一作「蒙」。
(4)亦:也。
(5)奇:奇妙。
(6)欲:可以;如果。
(7)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8)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全文拼音版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相关推荐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