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上片写人妆饰之美与登临所见春山之美,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自伤苦忆之情。全词由物到景,由景到情,自今忆昔,又由昔至今,看似散乱不连,实则脉络暗通,婉转绵密,情韵悠然,表现出温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此词约作于唐大中(公元847年—公元860年)年间。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綯)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后期(公元850年—公元859年),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翻译注释
翻译
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鸂鵣,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经起床梳妆一新。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看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在春风中袅袅飘荡,而驿桥上已经开始飘起了丝丝蒙蒙的细雨。
在画楼上看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音讯全无,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鸾镜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2)宝函:一说指枕函,即枕套;一说指梳妆盒。此处似以梳妆盒解更优。
(3)钿雀:有雀鸟装饰的钗。
(4)金鸂鶒:亦指钗上所饰。
(5)沉香阁:沉香木制的楼阁。
(6)吴山:一说泛指吴地之山;一说为屏风上所绘的吴地山川风景。
(7)驿桥:驿站附近的桥。
(8)画楼:即雕梁画栋之楼,也是对楼的美称。
(9)鸾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镜子。
(10)花枝:女子对镜照见自己所簪戴的花。此处借指这位女子。(浦江清)“枝”与“知”谐音。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温庭筠的诗
相关推荐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菩萨蛮·梅雪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和泪淹红粉。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
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楼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
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菩萨蛮·微云红衬馀霞绮
微云红衬馀霞绮。明星碧浸银河水。猗枕画檐风。愁生草际蛩。
雁行离塞晚。不道衡阳远。归恨隔重山。楼高莫凭栏。
菩萨蛮·玉京人去秋萧索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菩萨蛮·新月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