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

〔唐代〕杜甫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万古留传的仇池穴,暗中通连着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池中的神鱼今虽已不见,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何时才能建座茅屋,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

注释

(1)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2)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3)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shí
wànchóuchíxuéqiántōngxiǎoyǒutiān
shénrénjiànzhēnchuán
jìnjiē西nánjìngcháng怀huáishíjiǔquán
shímáosònglǎobáiyúnbiān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为《秦州杂诗》组诗中的第十四首。此诗咏怀秦州(今甘肃天水)名胜仇池山,展现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首联“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以神话笔触勾勒仇池山连通道教福地“小有天”的幽秘;颔联借“神鱼”“福地”的传说强化其灵异色彩;颈联由虚转实,写仇池山的地理位置与十九泉胜景;尾联“何时一茅屋”直抒归隐之志,在乱世中寄托了“送老白云边”的超然理想。全诗将山水咏叹与身世感慨相融,语言简净而意境深渺,是杜甫秦州时期诗风转向沉郁自然的典型之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因关中大旱及仕途挫折,杜甫弃官携家远赴秦州避难。仇池山为古代氐族圣地,传说中“神鱼”与“福地”的典故令饱经战乱的诗人心生向往。诗中“送老白云边”既是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亦暗含对中原战乱的无奈疏离。同年冬杜甫离秦州入蜀,此诗成为其探索隐逸理想与生存困境矛盾的重要见证。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