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万古留传的仇池穴,暗中通连着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池中的神鱼今虽已不见,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何时才能建座茅屋,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
注释
(1)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2)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3)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万古留传的仇池穴,暗中通连着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池中的神鱼今虽已不见,但其为一方福地则是真实的传言。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仇池在秦州西南,两地相近,我总是怀念那里的十九孔名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何时才能建座茅屋,在那白云之上度过余年?
(1)仇池:山名,在唐成州同谷县(今甘肃成县)西,因山上有仇池而得名。
(2)小有天:道家所传洞府之名。在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府山。
(3)神鱼:世传仇池穴出神鱼,食可成仙。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为《秦州杂诗》组诗中的第十四首。此诗咏怀秦州(今甘肃天水)名胜仇池山,展现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首联“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以神话笔触勾勒仇池山连通道教福地“小有天”的幽秘;颔联借“神鱼”“福地”的传说强化其灵异色彩;颈联由虚转实,写仇池山的地理位置与十九泉胜景;尾联“何时一茅屋”直抒归隐之志,在乱世中寄托了“送老白云边”的超然理想。全诗将山水咏叹与身世感慨相融,语言简净而意境深渺,是杜甫秦州时期诗风转向沉郁自然的典型之作。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因关中大旱及仕途挫折,杜甫弃官携家远赴秦州避难。仇池山为古代氐族圣地,传说中“神鱼”与“福地”的典故令饱经战乱的诗人心生向往。诗中“送老白云边”既是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亦暗含对中原战乱的无奈疏离。同年冬杜甫离秦州入蜀,此诗成为其探索隐逸理想与生存困境矛盾的重要见证。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