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两汉〕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作品简介

《长歌行》是汉代乐府诗中的经典名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全诗以园葵起兴,通过"朝露易晞"、"秋叶焜黄"、"百川东流"三重自然意象的层层递进,最终升华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世箴言。诗中"阳春布德泽"展现万物勃发的生机,"焜黄华叶衰"预示生命凋零的必然,形成强烈对比。末句以反诘"何时复西归"强化时光不可逆的哲理,使结句的劝诫更具震撼力。全诗将比兴手法与哲理表达完美结合,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赞其"气象浑沦,劝诫深切",成为后世励志诗的典范。

创作背景

据《乐府诗集》考证,此诗创作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诗中"德泽"一词暗指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该诗可能经过东汉乐府官署的整理加工,用于劝勉贵族子弟勤学。诗中"葵"即冬葵,是汉代重要蔬菜,"朝露"意象与《薤露》等汉代挽歌相通,体现了汉人对生命短暂的集体焦虑。这首作品集中反映了汉代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惜时奋进"的主题影响至今。

翻译注释

翻译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1)葵:蔬菜名,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2)朝露:清晨的露水。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秋节:秋季。

(5)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6)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7)百川:大河流。

(8)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9)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10)徒:白白地。

全文拼音版

chángxíng
qīngqīngyuánzhōngkuízhāodài
yángchūnwànshēngguānghuī
chángkǒngqiūjiézhìkūnhuánghuāshuāi
bǎichuāndōngdàohǎishí西guī
shàozhuànglǎoshāngbēi

作者介绍

汉乐府是西汉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亦指由其采集、创作并演唱的诗歌总称。其职能为制礼作乐、采集民歌,由此保存了大量民间歌辞。乐府诗语言质朴,叙事性强,真实反映了汉代社会风貌与人民情感,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名篇。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影响了后世五言诗与叙事诗的发展,是《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汇集。

相关推荐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