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品简介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战乱怀亲诗的代表作。全诗以"戍鼓雁声"的边秋意象起笔,"露白月明"的节气感知暗含乡思,"弟散家亡"的现实悲怆与"书达兵休"的绝望追问,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苦难熔铸一体。诗人以"月是故乡明"的悖论式表达,在物理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冲突中,完成对战争最深刻的控诉,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时,时年48岁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与四个弟弟失散。诗中"露白"指白露节气(公历9月7日左右),"未休兵"指史思明再叛。作为中国古代战争诗的情感巅峰,其"故乡月明"的意象被海外游子广泛引用,闻一多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比《春望》更痛切,因为这里流的是亲情的血。"

翻译注释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分散:一作「羁旅」。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全文拼音版

yuèshè
shùduànrénxíngbiānqiūyànshēng
cóngjīnbáiyuèshìxiāngmíng
yǒujiēfēnsànjiāwènshēng
shūchángkuàngnǎiwèixiūbī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关推荐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