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品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七言绝句,以边塞笛声触发集体乡愁。前两句"沙雪""月霜"的比喻,构建出大漠夜色的凛冽纯净;后两句"何处芦管"的飘渺发问与"尽望乡"的情感共振,在空间的不确定中达成心理的真实。全诗以"前-外-处-夜"为空间线索,语言凝练而意境浑成,被誉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创作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此诗作于贞元元年(785年)李益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府时。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作为唐与突厥交战前线,"回乐峰"地名暗含厌战情绪。诗中"芦管"即胡笳,其声哀切,直接影响范仲淹"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创作,今河套地区建有"受降城遗址公园"纪念此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注释

(1)回乐峰: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2)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3)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4)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5)尽:全。

全文拼音版

shàngshòuxiángchéngwén
huífēngqiánshāxuěshòuxiángchéngwàiyuèshuāng
zhīchùchuīguǎnzhēngrénjìnwàngxiāng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以边塞诗闻名,与李贺并称"二李",《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等作品慷慨悲凉,写尽戍边将士情怀。七绝尤佳,明代胡应麟推为"盛唐以下第一人"。晚年诗风转为闲适。因诗名显赫,每有新作,乐工争相谱唱。作为大历诗坛重要代表,其作品兼具盛唐气韵与中唐新变,《全唐诗》存其诗二卷,对中晚唐边塞诗发展影响深远。

李益的诗

相关推荐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代〕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