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送述古

〔宋代〕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晩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作品简介

《南乡子·送述古》是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下片则述归来怀念之情。友人既已远逝,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大气磅礴。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即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七月,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南乡子·送述古》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翻译注释

翻译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注释

(1)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2)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

(3)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代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4)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5)亭亭:直立的样子。

(6)归路:回家的路上。

(7)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全文拼音版

nánxiāng··sòngshù
huíshǒuluànshānhéngjiànrénzhǐjiànchéngshuílínpíngshānshàngtíngtíngyíng西láisòngxíng
guīwǎnfēngqīngzhěnchūhánmèngchéngjīncándēngxiézhàochùyíngyíngqiūqíngshílèiqí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宋代〕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南乡子·璧月小红楼

〔宋代〕孙惟信

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天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

尘暗鷫鸘裘。针线曾劳玉指柔。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头。

南乡子·有感

〔宋代〕苏轼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南乡子·捣衣

〔清代〕纳兰性德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代〕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南乡子·自述

〔宋代〕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南乡子·何处倚阑干

〔宋代〕苏轼

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胡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

明镜借红颜,须着人间比梦间。蜡烛半笼金翡翠,更阑,绣被焚香独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