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陂泛舟

〔唐代〕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作品简介

《城西陂泛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描绘了贵族子弟在城西陂(曲江池)奢华游乐的场景。诗中通过“青蛾皓齿”“百壶酒”“横笛短箫”等意象,渲染了宴饮歌舞的豪奢氛围,同时以“春风自信牙樯动”暗讽权贵骄纵之态。末句“何曾泥土解相争”暗含对阶级矛盾的隐忧,体现了杜甫对盛唐表面繁荣下社会危机的敏锐洞察。

创作背景

《城西陂泛舟》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约753年),杜甫困守长安时期。当时权贵阶层沉迷享乐,曲江池成为奢靡游宴的象征。杜甫目睹上层社会的浮华与底层百姓的艰辛,借泛舟场景暗讽社会不公。诗中“春风”“箫鼓”的欢愉与尾句“泥土相争”的隐喻形成强烈反差,暗示安史之乱前夜的社会矛盾,展现了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早期风貌。

翻译注释

翻译

青蛾皓齿的美人们站在楼船上,她们吹出的横笛短箫的悲声传的又高又远。

象牙装饰的帆樯在春风中徐徐而动,锦彩做的缆绳在春日里缓缓牵动着船只。

鱼儿游动的细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飞花飘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会有上百壶如泉的好酒送到楼船上来。

注释

(1)青蛾皓齿:青黛画的眉毛和洁白的牙齿,泛指美人。

(2)楼船:高大有楼的船只,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

(3)远天:高远的天空。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

(4)自信:自任,指任由春风吹动。

(5)牙樯:用象牙装饰的帆樯。

(6)迟日:指春天,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7)徐看:慢慢的看。

(8)锦缆:用锦做的船缆。

(9)牵:缆绳牵动船只。

(10)鱼吹细浪:细浪好像由鱼儿吹出。

(11)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舞乐中的常用之物。

(12)蹴:踩,踏。

(13)舞筵:跳舞时铺在地上的席子或地毯。筵:竹席。

(14)不有:没有。

(15)荡桨:划动双桨。

全文拼音版

chéng西bēifànzhōu
qīngéhào齿chǐzàilóuchuánhéngduǎnxiāobēiyuǎntiān
chūnfēngxìnqiángdòngchíkànjǐnlǎnqiān
chuīlàngyáoshànyànfēihuāluòyán
yǒuxiǎozhōunéngdàngjiǎngbǎisòngjiǔquá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城上

〔唐代〕李商隐

有客虚投笔,无憀独上城。

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

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

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

城楼晓望

〔清代〕吴兆骞

哑哑乌啼起戍楼,朅来登望思堪愁。

山横雁碛皆东下,江刬龙荒尽北流。

金甲日凝千帐晓,画旗风急六台秋。

征夫绝塞踪难定,肠断樽前玉腕骝。

城南

〔宋代〕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