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宇文太守赴宣城》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四句是倒写,写诗人从舟中远远地看着两岸,欣赏这自然景色。中间四句写诗人到夏口接近宣城地界,看到古城荒芜,想到宇文太守赴宣城,一定能治理好宣城。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宇文太守的思念,表现他与宇文太守的友情。这首诗借景寓情,以景衬情,运用典故,直抒胸意,感情真挚。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
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初,王维时任殿中侍御史,奉命由长安出发“知南选”,其时途径襄阳,写了《汉江临泛》、《哭孟浩然》等诗,南进经夏口又写了这首五古《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和《送康太守》、《送封太守》等诗。《送宇文太守赴宣城》这首诗是沿着船行进的路线来写的。
翻译注释
翻译
远处稀疏冷落的山峦,在船里向远处观赏。
从长江上游出发的时候,军乐队奏乐送行,乐声晌彻整个秋空。
大地辽阔,古城长满了野草,天上的月亮很明亮,江中的寒潮很大。
按时祭祀报答神明所降福泽,并且解渔网放生。
向哪里寄托相思之情呢?南风很大,船行驶得又很快。
注释
(1)寥落:稀少、冷落。
(2)迢遥:遥远。
(3)赏:欣赏。
(4)铙吹:军乐队奏乐。铙,古代军中的乐器,象铃铛,有柄,但没有中间的锤。吹,管乐。
(5)秋空:秋季的天空。
(6)清响:清越的音响。
(7)地迥:大地辽阔,辽远。
(8)芜:长满野革,荒芜。
(9)寒潮广:寒潮,带有寒意的潮水。广,大。
(10)敬亭:敬亭山,在宣城北,山上有庙,庙里的神叫梓华府君。
(11)解:解开。
(12)罟师:渔夫,打鱼的人。罟,捕鱼的网。
(13)寄:寄托。
(14)吹五两:古代以风力足以鼓动起船帆为吹五两。五两,由鸡毛做成的重五两的觇测风力之物,系在船尾以候风。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送李亿东归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
别路青青柳弱,前溪漠漠苔生。
和风澹荡归客,落月殷勤早莺。
灞上金樽未饮,燕歌已有馀声。
送张真人归上清
闭户京城昼懒开,初闻北觐却南回。
冯夷击鼓乘龙出,王子吹笙跨鹤来。
囊里天书明日月,匣中神剑閟风雷。
回瞻魏阙红云拥,应在山中看早梅。
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送二兄入蜀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友人游河东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
江花绕屋厅事近,烟树连城野趣真。
所愿堂堂尽忠孝,毋劳滚滚役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