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青草湖

〔南北朝〕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作品简介

《渡青草湖》是南北朝时陈朝文学家、诗人阴铿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通过对洞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混乱时局的感慨,流露出诗人消极避世的思想。全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渡青草湖》该诗是诗人为湘东王法曹参军过洞庭湖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翻译注释

翻译

洞庭湖上春意盎然,湖面上泛起美丽的船帆。

沅江近处一片桃花源景,湘水岸边飘逸着杜若花香。

穿过峡洞临近茅山,湖水汇巫峡长流延绵。

连天的清彻碧波曲折环绕,水面上闪动的浮光映入眼帘。

航船在水中象停泊在远树旁,飞渡湖的鸟儿憩息在帆樯。

滔滔的水面无法量测,一叶扁舟怎么能渡航?

注释

(1)洞庭:即洞庭湖。

(2)春溜:春水。

(3)溜:水流。

(4)平湖:宽阔的湖,指青草湖。

(5)锦帆张:形容乘帆船渡青草湖。

(6)沅水:水名,即沅江,在洞庭湖之南汇入洞庭。桃源县在沅水的左岸。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桃源县,因而此句即由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而来,言沅水带着桃花的颜色注入洞庭。

(7)湘流:湘水,亦在洞庭湖之南注入洞庭。

(8)杜若:香草名。屈原《湘君》和《湘夫人》中分别有“采芳洲兮杜若”“搴汀洲兮杜若”之句,故此句由联想到的屈原而来,言湘水是带着杜若香气流入洞庭湖的。

(9)穴去茅山近:此句言青草湖离茅山的华阳洞不远。穴:青草山的洞穴。去:距离。茅山:即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市东南,山上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

(10)江连巫峡长:言青草湖远与长江巫峡相连。巫峡有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

(11)迥碧:指倒映在水中的碧天的颜色。

(12)逗:逗留,停止。

(13)度鸟:渡湖之鸟。

(14)危:高。

(15)樯:挂帆的桅杆。

(16)滔滔:水势浩大的样子。

(17)一苇:比喻小船、小舟。

(18)讵: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此二句化用《诗经》句,言青草湖汪洋一片, 无边无际,一叶小舟难以渡过。

全文拼音版

qīngcǎo
dòngtíngchūnliùmǎnpíngjǐnfānzhāng
yuánshuǐtáohuāxiāngliúruòxiāng
xuémáoshānjìnjiāngliánxiácháng
dàitiānchéngjiǒngyìngdòngguāng
xíngzhōudòuyuǎnshùniǎowēiqiáng
tāotāowěinéngháng

作者介绍

阴铿(511—563),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诗多为写景咏物、登临酬赠之作,以描写山水见长。原有文集三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一卷。

阴铿的诗

相关推荐

渡辽水

〔唐代〕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渡江

〔明代〕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渡混同江

〔金代〕蔡松年

十年八唤清江渡,江水江花笑我劳。

老境归心质孤月,倦游陈迹付惊涛。

两都络绎波神肃,六合清明斗极高。

湖海小臣尸厚禄,梦寻烟雨一渔舠。

渡黄河

〔南北朝〕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明代〕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渡百里湖

〔清代〕查慎行

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

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

渡扬子江

〔唐代〕孟浩然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渡江

〔清代〕谈迁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