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夕寄青龙寺源公

〔唐代〕郎士元

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放轻脚步缓缓的踏过寒竹林,打坐修禅只能听到那铜壶水滴滴落的声音。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高高的松树上落下颗颗松果,那深井的水面也慢慢凝结成冰。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磬声停罢屋外的树枝仍在随风而动,悬挂的烛灯将那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屋舍映照的格外温暖明亮。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什么时候邀请我于你那里留宿,让我也好沐浴着月色感受万物静寂与内心的平静。

注释

(1)敛屦:犹摄足。踮起足走路,表示敬肃。

(2)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

(3)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4)罄: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5)何当:犹何日何时。

(6)乘月:即为沐浴着月光之意。

(7)上方: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冬夕寄青龙寺源公拼音版

dōngqīnglóngyuángōng
liǎnhánzhúānchánguòlòushēng
gāosōngcánluòshēnjǐngdònghénshēng
qìngfēngzhīdòngxuándēngxuěmíng
dāngzhāo宿chéngyuèshàngfāngxíng

作品简介

《冬夕寄青龙寺源公》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冬日禅寺为背景,首联“敛屦入寒竹”以收敛步履的动作细节,展现对清净之地的敬畏,“安禅过漏声”将禅定状态与更漏流逝并置,暗喻超脱时间之境;颔联“高松残子落”写松果坠落的听觉意象,“深井冻痕生”状井壁凝冰的视觉寒色,在微观观察中透出禅意;颈联“罢磬风枝动”以磬声歇后风摇枝的动态,反衬寺院空寂,“悬灯雪屋明”则构建出光明与严寒交织的独特禅境;尾联“何当招我宿”转写期许,“乘月上方行”以月光佛国的想象,将物质空间升华为精神道场。全诗语言清警,意境寒寂,在大历诗风中独标禅韵。

创作背景

《冬夕寄青龙寺源公》此诗应作于郎士元任职长安期间(约公元780-790年)。诗中“青龙寺”是唐代密宗根本道场,位于长安新昌坊,当时惠果、义操等密宗高僧驻锡于此;“上方”指佛寺方丈或天上佛国,王维《夏日过青龙寺》亦有“高处揭天窗”之句。与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近种篱边菊”的隐逸情趣不同,郎诗更注重宗教体验的感官呈现,这种将禅境诗化的写法,既受王维“隔窗风惊竹”的启发,也反映中唐文人佛教与诗歌创作的深度融合。

作者介绍

郎士元(?—780),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唐玄宗天宝末年(756年)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郎士元集》。郎士元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代〕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冬夕

〔唐代〕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冬日有怀李白

〔唐代〕杜甫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冬夜即事

〔清代〕曹雪芹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鷞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