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

〔唐代〕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秦州处地偏僻山高路险,眼下秋季将近而我尚未回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塞上的阴云断断续续,边地的太阳缺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报警的烽火时常燃起,紧急的羽檄屡屡飞驰。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吐蕃是大唐的外甥国,怎么能如此忤逆天威?

注释

(1)客:一作“夜”。

(2)闻:一作“声”。

(3)西戎:指吐蕃。

(4)迕:一作“近”。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shí
qiūjiāngjǐnshāngāowèiguī
sāiyúnduōduànbiānshǎoguānghuī
jǐngfēngchángbàochuánwénfēi
西róngwàishēngguótiānwēi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是杜甫流寓秦州时期创作的边塞组诗中的第十八首。此诗以"地僻秋将尽"起笔,通过"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的意象叠加,营造出边塞深秋的肃杀氛围。诗中"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二句,真实记录了当时紧张的边防局势,尾联"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则表达了诗人对吐蕃犯边的愤慨。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沉郁,展现了杜甫边塞诗的现实主义特色。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深秋,时年48岁的杜甫因政治失意弃官西行,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吐蕃乘安史之乱频繁侵扰西北边境,诗人目睹边防空虚、烽火频传的现状,在诗中既抒发了个人漂泊之愁,又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这组杂诗是杜甫边塞题材的重要代表作。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