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品简介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秋兴八首》组诗的第一首,作于夔州时期。诗人以壮阔的秋景起兴,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寂和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全诗气象雄浑,情感沉郁,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晚期诗歌的艺术巅峰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势衰微,诗人漂泊西南已近五年。诗中"丛菊两开"指在夔州两见菊开,"孤舟一系"喻归乡无望。通过巫峡秋色的雄浑描绘,杜甫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对唐王朝盛衰的深沉慨叹,开启了这组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2)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涌:波浪滔天。

(6)塞上:指巫山。

(7)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8)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9)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10)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1)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12)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13)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全文拼音版

qiūxìngshǒu··
diāoshāngfēngshùlínshānxiáxiāosēn
jiāngjiānlàngjiāntiānyǒngsàishàngfēngyúnjiēyīn
cóngliǎngkāilèizhōuyuánxīn
hánchùchùcuīdāochǐbáichénggāozhē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秋雨叹三首·其一

〔唐代〕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思

〔宋代〕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秋浦寄内

〔唐代〕李白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

秋夜

〔清代〕黄景仁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秋兰赋

〔清代〕袁枚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业经半谢,尚挺全枝。啼露眠以有待,喜采者之来迟。苟不因风而枨触,虽幽人其犹未知。于是舁之萧斋,置之明窗。朝焉与对,夕焉与双。虑其霜厚叶薄,党孤香瘦,风影外逼,寒心内疚。乃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虽出入之余闲,必褰帘而三嗅。谁知朵止七花,开竟百日。晚景后凋,含章贞吉。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商飙为之损威,凉月为之增色。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秋兮秋兮,将如兰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