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艇

〔唐代〕杜甫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作品简介

《进艇》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难得的闲适之作,描绘了诗人携家泛舟的日常生活场景。诗中通过对家庭温馨时刻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在漂泊生涯中短暂的安宁与满足。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在杜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之外,呈现了其诗歌中难得的轻松愉悦的一面。

创作背景

《进艇》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初建成都草堂时期。时安史之乱未平,但蜀中相对安定。诗中"南京"指成都(玄宗幸蜀时改称南京),诗人暂得栖身之所,与家人泛舟浣花溪。"蛱蝶相逐"、"芙蓉并蒂"等意象,既写眼前之景,又暗喻夫妻情深,是杜甫乱世中难得的温馨时刻的真实记录。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注释

(1)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

(2)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

(3)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

(4)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

(5)伤神: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造分手而衔涕,咸寂寞而伤神。”

(6)坐:一作“卧”。

(7)稚子:幼子;小孩。

(8)清江:水色清澄的江。

(9)蛱蝶:蝴蝶。

(10)元:犹“原”,本来。

(11)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12)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13)茗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

(14)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

(15)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

(16)无谢:犹不让,不亚。

全文拼音版

jìntǐng
nánjīngjiǔgēngnánběiwàngshāngshénzuòběichuāng
zhòuyǐnlǎochéngxiǎotǐngqíngkànzhìqīngjiāng
fēijiádiéyuánxiāngzhúbìngróngběnshuāng
míngyǐnzhèjiāngxiésuǒyǒuyīngxièwéigā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咏史二首·其二

〔唐代〕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代〕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江令人请赞

〔宋代〕释宗杲

渠本宣州人,生缘在宁国。

前不尊释迦,后不敬弥勒。

家贫无饭疃,出家去投佛。

行脚走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参临济禅,便作白拈贼。

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还如跛阿师,说得行不得。

送董判官

〔唐代〕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九日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