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其二》这首七言古诗是杜甫《秋雨叹》组诗的第二首,描写了连绵秋雨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困境。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现秋雨肆虐的景象,反映了战乱时期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物价飞涨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质朴,感情沉痛,体现了杜甫"诗史"般的写实精神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秋雨叹三首·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秋雨叹三首·其二》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秋,杜甫困守长安时期。关中连降大雨六十余日,庄稼霉烂,物价暴涨,灾情严重。诗中"禾头生耳"(谷粒发芽)、"黍穗黑"(霉变)真实记录灾况;"斗米换衾裯"揭露饥荒中物价失衡。杨国忠却取好禾献玄宗,谎称"雨不害稼",杜甫此诗即针对此事而作,是其早期社会批判诗的代表。
翻译注释
翻译
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注释
(1)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阑:阑珊,将尽。伏:平伏。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2)四海:一作“万里”。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3)去马来牛不复辨:用典写洪水浩瀚。《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4)浊泾清渭何当分:寓感叹于写实。
(5)禾头:一作“木头”。《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
(6)田妇:一作“田父”。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日诗
萧瑟仲秋风,飚唳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秋夜
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纤云激荡月沉海,列宿乱摇风满天。
谁人一声歌子夜,寻声宛转空台榭。
声长声短鸡续呜,曙色冷光相激射。
秋霁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秋闺思二首·其二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秋胡行二首·其二
泛泛渌池,中有浮萍。
寄身流波,随风靡倾。
芙蓉含芳,菡萏垂荣。
朝采其实,夕佩其英。
采之遗谁?所思在庭。
双鱼比目,鸳鸯交颈。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秋晚思梁益旧游三首·其一
幅巾筇杖立篱门,秋意萧条欲断魂。
恰似嘉陵江上路,冷云微雨湿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