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是杜甫以白描手法记录战乱中乡村场景的叙事诗,通过"父老携酒"的日常细节展现时代创伤。全诗以三个戏剧性段落展开:开篇"鸡斗争"的农家喧闹反衬出"叩柴荆"的意外访客;中段"倾榼浊复清"的酒器特写,引出"黍地无人耕"的沉重倾诉;结尾"仰天叹"与"泪纵横"的群体反应,将个人还乡升华为对战乱中民间互助精神的礼赞。诗中"儿童尽东征"一句,以平实语言道出安史之乱最残酷的兵役现实。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羌村三首·其三》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杜甫从凤翔放还鄜州羌村探亲时。时值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长安激战,"儿童东征"指朝廷强征未成年男子参军。《杜臆》评此诗:"借邨翁情事,写出民间凋敝。"父老"苦辞"中暗含对肃宗急于反攻的批评,而"泪纵横"的震撼场景,正是杜甫"诗史"笔法的典范体现。
翻译注释
翻译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的时候还在争斗。
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每个人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平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歌唱完毕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注释
(1)正:一作“忽”。
(2)斗争:争斗;搏斗
(3)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4)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5)榼:酒器。
(6)浊清:指酒的颜色。
(7)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8)兵革:兵是兵器,革是皮革做的甲,兵革引申指战争。
(9)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梦中作
不是斯文掷笔骄,牵连姓氏本寥寥。
夕阳忽下中原去,笑咏风花殿六朝。
月·过水穿楼触处明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赠王子直秀才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
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湘君
青枫江上古今情,锦瑟微闻呜咽声。
辽海鹤归应有恨,鼎湖龙去总无名。
珠帘隔雨香犹在,铜辇经秋梦已成。
天宝旧人零落尽,陇鹦辛苦说华清。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赤枣子·惊晓漏
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二
东京望重两并州,遂有汾阳整缀旒。
翁伯入关倾意气,林宗异世想风流。
君家旧事皆青史,今日高材未白头。
莫倚西斋好风月,长随三径古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