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代〕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作品简介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创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这首诗寄给他。

翻译注释

翻译

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雨濛濛的江心。

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传来广陵树间的钟声。

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不论顺流逆流怎能停。

注释

(1)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

(2)元大:未详何人。

(3)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4)去:离开。

(5)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6)泛泛:行船漂浮。

(7)归棹: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8)残钟广陵树: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9)今朝:现在,今天。

(10)此:此处。

(11)为别:作别。

(12)还:再。

(13)世事:世上的事。

(14)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

(15)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全文拼音版

chūyángyuánjiàoshū
qīnàifànfànyān
guīzhàoluòyángréncánzhōng广guǎnglíngshù
jīnzhāowéibiéchùháixiāng
shìshìshàngzhōu沿yánhuíānzhù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唐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淡远清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等,以简练笔墨绘自然之趣。出身关中望族,少任侠使气,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作透露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与悯民之思,是中唐山水诗派重要代表。

韦应物的诗

相关推荐

初至西湖记

〔明代〕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初去郡

〔南北朝〕谢灵运

彭薛裁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

伊余秉微尚,拙讷谢浮名。

庐园当栖岩,卑位代躬耕。

顾己虽自许,心迹犹未并。

无庸方周任,有疾象长卿。

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

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负心二十载,于今废将迎。

理棹遄还期,遵渚骛修坰。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战胜臞者肥,鉴止流归停。

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

初授拾遗

〔唐代〕白居易

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

何言初命卑,且脱风尘吏。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当时非不遇,尚无过斯位。

况余蹇薄者,宠至不自意。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

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

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

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

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