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棕》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借枯死的棕榈树为题,深刻反映战乱时期官府横征暴敛、百姓困苦不堪的社会现实。诗人以棕榈被过度割剥而枯死的形象,隐喻百姓在苛政下的悲惨命运。全诗语言质朴沉痛,比喻贴切深刻,体现了杜甫"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和"诗史"般的写实精神。
枯棕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
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
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
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啅,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枯棕》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时安史之乱未平,蜀中赋税繁重,官府搜刮民脂民膏以充军需。诗中"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直指官府对百姓的残酷剥削;"枯棕"意象既写实景,又象征被榨干的黎民。这是杜甫将咏物与讽喻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展现了其现实主义诗歌的深刻性。
翻译注释
翻译
成都多产棕榈,十有八九都非常高大。
棕毛虽多但取之过量,也容易枯朽。
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和经冬不凋的生命力。
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
当时军用物资缺乏,连棕毛也要取尽(编为马具)。
可怜你们江汉人所生产的东西还剩什么呢?
就好象割剥过甚的枯棕一样,不能不使我深深叹息。
死者也就罢了,生者又凭什么保全自己的生命呢?
见到黄雀不断地啄着棕榈,棕毛如同飞蓬一样乱飘。
不禁想到如此高大的乔木也就被摧残得形影枯于,埋没在杂草中了。
注释
(1)蜀门:犹蜀中,即成都。
(2)棕榈:也作“椶榈”,常绿乔木,棕榈皮上有毛,称棕毛,可制绳帚刷等,故下有“割剥”语。
(3)十八九:十有八九。
(4)割剥:割开剥下。
(5)如云叶:如云样的棕叶,形容棕叶甚大。
(6)岁寒后:指棕榈和松柏一样,虽经岁寒而不凋谢。
(7)斧斤:伐木的工具。
(8)先蒲柳:比蒲柳先凋落。蒲柳,生在水边的水杨,又称蒲杨,易生也易衰。
(9)军乏:军用缺乏。
(10)一物:指棕榈。
(11)江汉人:四川人。汉,指西汉水,即嘉陵江,此处用江汉代指蜀中、蜀门、巴蜀。
(12)生成复何有:生成:指上文以“棕榈”为代表的地之所生、人力所成的“物”。复何有:还有什么。
(13)啾啾:虫、鸟细碎的叫声。
(14)啅:鸟雀叫声,一作啄。
(15)蓬:草名,又叫飞蓬。
(16)形影干:形容棕榈枯干,一作枯形影。
(17)没:埋没。
(18)藜莠:恶草的通称。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忆王孙·赏荷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杨花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清明日狸渡道中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刺巴郡守诗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戏为六绝句·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京口怀古二首·其二
一昨丹阳王气销,尽将豪侈谢尘嚣。
衣冠不复宗唐代,父老犹能道晋朝。
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少年游·江南节物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太湖恬亭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写意二首·其二
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
独喜冥心无外慕,自怜知命不求荣。
闲情欲赋思陶令,卧病和人问马卿。
林下贫居甘困守,尽教城市不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