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纪事赋物之诗。此诗写作者全家艰难跋涉的情事,纯以破体的笔墨写险恶的境地和恶劣的心情。开头六句记述夏日山行逃难中暴雨天气,接着十四句写山中洪水猛窜的景象,再接着十四句写河水暴涨的情状,然后六句表达避乱中又遭水患的感伤,最后六句悲叹山林民众遭受水灾的苦难。全诗雕锼刻深,仿象生动,显示了杜甫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非凡本领。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
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
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气黄,群流会空曲。
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
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
枯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
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
不有万穴归,何以尊四渎。
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
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
乘陵破山门,回斡裂地轴。
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
应沈数州没,如听万室哭。
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何时通舟车,阴气不黪黩。
浮生有荡汨,吾道正羁束。
人寰难容身,石壁滑侧足。
云雷此不已,艰险路更跼。
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
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
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夏。诗题下有注:“天宝十五载七月中避寇时作。”当时叛军攻破潼关,白水受敌,杜甫携家北逃,经华原县、三川县,直奔鄜州。经三川县时遇山洪泛滥,人祸天灾突如其来,在身心受到双重威胁的境况下,杜甫创作了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我经过华原县来到三川县,眼前连一块平坦的陆地也看不见。
北行唯见连绵的土山,在这荒僻的山谷里一连走了好几天。
盛夏的火云不时涌现,闪电常常飞在眼前。
荒原的山中不停地下雨,山沟里的流水浊浪相击。
昏黄的水汽弥漫山谷,众水汇合奔腾回环汪洋无际。
清晨眺望涨高的水浪,忽见一夜之间阴崖变低。
蛟龙担心被泥水淤住而窜出水面,麋鹿登上高坡聚集在一起。
干枯的木头和拔起的树木一同在水中翻滚,巨大的石块堆在一处堵住了水口。
洪水憋得发出鬼哭神号的咆哮声,水势的变迁令人产生隔世之感。
由此我才懂得如果没有千万条泄洪的孔道,那江河淮济绝不会被历代人们所尊崇。
看到上游涨了这么大的水,我真担心是江海发生了倒涌。
洪水冲刷着岸边的沙石,直到把曲岸冲崩。洪水涤荡着山间沟壑,直到把松柏枝叶扫净。
高涨的浪头冲毁了山寺,回旋的暗流摧折了地轴。
洪水汇合洛水奔赴黄河,用不了两夜就会流到潼关。
它会把几个州一同淹没啊,我的耳旁依稀传来万家哭声。
满眼的浊流还远未清除,而风涛依然继续怒吼。
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交通?何时才能使阴气消除?
人生都有动荡不安的时候,如今我正走着艰难的道路。
侧着脚走在光滑的石壁上,人间之大却无容身之处。
云雷仍在屯聚不止,前面的路会更加难走。
四野八荒既然没有桥梁,想渡过这茫茫大水就只好盼望洪水退落。
我不禁为山林中的难民而悲伤,他们难以逃脱葬身鱼腹的恶果。
我仰头面向苍天祈祷,如何让他们骑上鸿鹄以躲过这场灾祸?
注释
(1)华原:唐县名,属京兆府,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2)平陆:平原。
(3)穷谷:一作「穹谷」。
(4)火云无时出:火云:夏季炽热的赤云。无时出:一作「出无时」。
(5)飞电:雷电。
(6)相豗蹙:一作「相灰蹙」。
(7)穷岫:荒山野岭。
(8)行潦:沟中的流水。
(9)豗蹙:撞击,水相击貌。豗,一作“灰”。
(10)蓊匌川气黄:蓊( wěng)匌(gé):弥漫,充塞。川气黄:因洪水挟带黄土,故黄。
(11)空曲:广阔回环。
(12)踣:倒塌。指滑坡。
(13)泥:滞、陷之意。
(14)登危:登高。
(15)枯查:水中浮木。查,“楂”的本字,水中的浮木。
(16)礧磈:沙石,石块。
(17)声吹鬼神下:声吹:水声冲击。鬼神下:犹鬼神泣。
(18)势:水势。
(19)人代速:忽移人世。
(20)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21)江海覆:江海倒流。
(22)漂沙坼岸去:漂沙:水卷泥沙。坼(chè):裂开。岸去:一作“去岸”。
(23)漱:冲击。
(24)乘陵破山门:乘陵:水势上升。陵,一作“凌”。破山门:冲破阻挡。一说山门指寺庙。
(25)回斡裂地轴:回斡(wò):回旋。裂:一作“倒”。裂地轴:言洪水冲刷切出深沟。地轴,古代传说中大地的轴。
(26)交洛:交:汇入。洛:洛水,在今陕西省洛川县。
(27)洪河:黄河。
(28)及关:及:到。关:指潼关,在华山之东。
(29)信宿: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
(30)没:沉没。
(31)万室:万家。
(32)秽浊:指洪水。
(33)怒犹蓄:一作「怒犹畜」。
(34)不黪黩:不:一作“亦”。黪(cǎn)黩(dú):混浊不清貌。
(35)浮生:人生。
(36)荡汩:起伏。
(37)羁束:困于旅途。
(38)人寰:人世,人间。
(39)此不已:一作「屯不已」。
(40)跼:窘迫。
(41)川梁:河上的桥。
(42)中林士:原指在野隐居的人。此借指山林中的人。
(43)鸿鹄:鸟名,即天鹅。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三峡吟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三闾祠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三日寻李九庄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三良诗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绝句·其一·鸬鹚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三韵三篇·其二
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
起樯必椎牛,挂席集众功。
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