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三首·其二》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咏西岳华山的壮丽篇章,以"削成元气中"的险绝意象重塑山魂。诗中"西岳崚嶒竦处尊"写华山如天神矗立,"诸峰罗立似儿孙"用拟人显其威仪,"安得仙人九节杖"抒登临之愿,"拄到玉女洗头盆"融神话入实景。全诗将山岳崇拜与求仙理想结合,语言奇崛如斧劈刀削,在盛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展现了青年杜甫的浪漫雄奇诗风。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望岳三首·其二》此诗实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夏,杜甫42岁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时值关中大旱,诗人登华山祈雨,借"白帝真源"道教意象抒忧民之思。较之早年《望岳》(岱宗)的豪迈,此诗"安得仙人九节杖"的诉求,更显中年杜甫在仕途困顿中寻求精神超脱的矛盾心态,反映了盛唐士人儒道思想交融的典型状态。
翻译注释
翻译
华山群峰耸峙,其最高峰像一位长者,其他诸峰宛如儿孙罗立在身边。
如何才能得到那根仙人九节杖,拄着它一路飞行到达明星玉女的洗头盆前?
峡谷何其险啊,车箱进入便无归路,就像一支箭杆直通南天门。
待到秋风送爽之后,我要登上山巅探访白帝的仙居,询问仙道的本源。
注释
(1)西岳:即华山。
(2)崚嶒:高耸突兀。
(3)竦处:高崇之处。
(4)罗立:分布。
(5)九节杖:《列仙传》载,王烈授赤城老人九节苍藤竹杖,拄此杖而行,马不能迫。
(6)洗头盆:《集仙录》载,明星玉女居华山祠,祠前有五个石臼,称王女洗头盆,盆中水色澄碧;不溢不耗。
(7)车箱: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车箱谷,深不可测。
(8)箭栝:箭的末端,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缺口处,此处代指箭杆。用以形容峡谷的窄直。
(9)一门:华山上有南天门,“一门”应指此。
(10)白帝:古代专说少昊为白帝,白帝是主管西方的天帝。道家认为华山属白帝管辖。
(11)真源:成仙之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望海楼晚景五绝·其二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望海潮·洛阳怀古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蓟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夫词
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望夫山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望韩公堆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望仙门·紫薇枝上露华浓
紫微枝上露华浓。起秋风。筦弦声细出帘栊。象筵中。
仙酒斟云液,山歌转绕梁虹。此时佳会庆相逢。欢醉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