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

〔唐代〕杜甫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

注释

(1)厌:足,饱。

(2)鼓鼙:战鼓。鼓:指大鼓;鼙:指小鼓。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shí
xiāoxiāosàilěngqiūyún
huángchìchuícāngyīngzhuó
ménshuíběihànjiàngzhēng西
shūxìngěrlínshuāiyàn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为《秦州杂诗》组诗中的第十一首。此诗描绘边塞秋日的荒凉景象,借物抒怀,暗喻时局动荡与个人际遇。首联“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以寂寥笔触勾勒边塞萧瑟氛围;颔联以黄鹄垂翅、苍鹰啄泥的意象,暗指志士困顿;颈联“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映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危机;尾联“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直抒诗人暮年对战争的厌弃与忧国之情。全诗沉郁苍凉,融景于情,体现了杜甫晚年诗风的高度凝练与深刻性。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因关中大旱饥荒及对朝政失望,杜甫弃官携家眷迁居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杂诗二十首》即写于此时,其十一以边塞秋景为背景,借古塞苍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边疆不宁的忧虑,以及自身漂泊困顿、壮志难酬的悲慨。“厌鼓鼙”之叹,更是对连年战乱的深刻反思,反映了杜甫晚年深沉的现实主义情怀。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