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
注释
(1)厌:足,饱。
(2)鼓鼙:战鼓。鼓:指大鼓;鼙:指小鼓。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
(1)厌:足,饱。
(2)鼓鼙:战鼓。鼓:指大鼓;鼙:指小鼓。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为《秦州杂诗》组诗中的第十一首。此诗描绘边塞秋日的荒凉景象,借物抒怀,暗喻时局动荡与个人际遇。首联“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以寂寥笔触勾勒边塞萧瑟氛围;颔联以黄鹄垂翅、苍鹰啄泥的意象,暗指志士困顿;颈联“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映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危机;尾联“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直抒诗人暮年对战争的厌弃与忧国之情。全诗沉郁苍凉,融景于情,体现了杜甫晚年诗风的高度凝练与深刻性。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因关中大旱饥荒及对朝政失望,杜甫弃官携家眷迁居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杂诗二十首》即写于此时,其十一以边塞秋景为背景,借古塞苍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边疆不宁的忧虑,以及自身漂泊困顿、壮志难酬的悲慨。“厌鼓鼙”之叹,更是对连年战乱的深刻反思,反映了杜甫晚年深沉的现实主义情怀。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
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