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为《秦州杂诗》组诗中的第十一首。此诗描绘边塞秋日的荒凉景象,借物抒怀,暗喻时局动荡与个人际遇。首联“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以寂寥笔触勾勒边塞萧瑟氛围;颔联以黄鹄垂翅、苍鹰啄泥的意象,暗指志士困顿;颈联“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映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危机;尾联“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直抒诗人暮年对战争的厌弃与忧国之情。全诗沉郁苍凉,融景于情,体现了杜甫晚年诗风的高度凝练与深刻性。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时年四十八岁。因关中大旱饥荒及对朝政失望,杜甫弃官携家眷迁居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杂诗二十首》即写于此时,其十一以边塞秋景为背景,借古塞苍鹰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边疆不宁的忧虑,以及自身漂泊困顿、壮志难酬的悲慨。“厌鼓鼙”之叹,更是对连年战乱的深刻反思,反映了杜甫晚年深沉的现实主义情怀。
翻译注释
翻译
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
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
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
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
注释
(1)厌:足,饱。
(2)鼓鼙:战鼓。鼓:指大鼓;鼙:指小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女休行
庞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
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强。
虽有男兄弟,志弱不能当。
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
外若无意者,内潜思无方。
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
匿剑藏白刃,一奋寻身僵。
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肆旁。
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
猛气上干云霓,仇党失守为披攘。
一市称烈义,观者收泪并慨慷:
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烈女直造县门,云父不幸遭祸殃。
今仇身以分裂,虽死情益扬。
杀人当伏法,义不苟活隳旧章。
县令解印绶:令我伤心不忍听!
刑部垂头塞耳:令我吏举不能成!
烈著希代之绩,义立无穷之名。
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孙孙咸享其荣。
今我作歌咏高风,激扬壮发悲且清。
秦楼月·楼阴缺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秦女休行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
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
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
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
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素颈未及断,摧眉伏泥沙。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何惭聂政姊,万古共惊嗟。
伤大宅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二十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
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七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