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觱篥》这首七言古诗是杜甫晚年漂泊湖南时所作。诗中通过夜闻觱篥(古代簧管乐器)的音乐感受,抒发了诗人对战乱时局的忧愤和漂泊生涯的悲凉。全诗以凄冷的夜景为背景,将乐声、风声与诗人的感慨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意境苍凉,体现了杜甫晚期诗歌沉郁顿挫、感慨遥深的艺术风格。
夜闻觱篥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夜闻觱篥》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漂泊于岳阳至潭州(今长沙)的湘江舟中。时安史之乱虽平,但各地战乱仍频,诗人年老多病,生计艰难。诗中"干戈满"直指当时吐蕃入侵、军阀混战的局面,"行路难"则道尽诗人携家漂泊的艰辛。觱篥的塞外曲调更触发了诗人对国事民生的深沉忧思。
翻译注释
翻译
夜里在青苍色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忽然在三更半夜响起的悲壮塞曲又传入耳中。
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病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注释
(1)觱篥:乐器名,是以竹做管、以芦苇做嘴的管乐器,其声悲切,类似茄管。
(2)沧江:此指长江。
(3)情所向:即寻所向。此句写诗人旅情顿起,引颈而望,侧耳倾听。
(4)塞曲:边塞之曲。指邻舟觱篥所吹之曲。
(5)欻:忽然。
(6)急管:指觱篥急促的节奏。
(7)风湍:风吹浪涛奔湍。
(8)君:指吹觱篥者。
(9)干戈满:指当时吐蕃多次进扰,商州、幽州等地有战乱,桂州少数民族起事等等。
(10)行路难:括诗人飘泊江湖之苦。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夜宿田家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夜行船·满眼东风飞絮
满眼东风飞絮。催行色、短亭春暮。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檀板未终人去去。扁舟在、绿杨深处。手把金樽难为别,更那听、乱莺疏雨。
夜到渔家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夜游宫·一派明云荐爽
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
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思与骑奴游上党。趁秋晴,蹠莲花,西岳掌。
夜奔
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夜游宫·苦俗客
几个相知可喜,才厮见、说山说水。颠倒烂熟只这是。怎奈向,一回说,一回美。
有个尖新底。说底话、非名即利。说得口干罪过你。且不罪;俺略起,去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