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边塞组诗中的名篇。此诗以"磨刀溅血"的震撼意象开篇("水赤刃伤手"),通过外部动作展现戍卒内心剧痛;"欲轻肠断声"的自我克制与"心绪乱已久"的真实状态形成强烈张力。后四句陡转豪语,"誓许国"的壮怀与"战骨朽"的悲凉相互撕扯,最终在"功名麒麟"的虚幻承诺中透出彻骨清醒。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血泪迸出而故作壮语,倍觉惨恻",堪称盛唐向中唐转型期边塞诗的"变徵之音"。
前出塞九首·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三》此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杜甫困守长安。诗中"呜咽水"实指陇头流水(见《陇头歌》),暗示征人赴西域之路。"图麒麟"典出汉宣帝绘霍光等功臣于麒麟阁事,讽刺天宝年间哥舒翰等"开边黩武"。诗中"伤手"细节与《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形成互文,共同构成杜甫"史诗"中最早的战争批判书写,比安史之乱后的"三吏三别"更早预示了盛唐幻灭的必然。
翻译注释
翻译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注释
(1)呜咽水:指陇头水。
(2)轻: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3)心绪乱已久:是上句的否定。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4)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
(5)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6)愤惋复何有: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此承上句。
(7)功名图麒麟: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8)当:此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前出塞九首·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前出塞九首·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前出塞九首·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九首·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前出塞九首·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前出塞九首·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二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欲安归?
前怪石供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