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三

〔唐代〕杜甫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作品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边塞组诗中的名篇。此诗以"磨刀溅血"的震撼意象开篇("水赤刃伤手"),通过外部动作展现戍卒内心剧痛;"欲轻肠断声"的自我克制与"心绪乱已久"的真实状态形成强烈张力。后四句陡转豪语,"誓许国"的壮怀与"战骨朽"的悲凉相互撕扯,最终在"功名麒麟"的虚幻承诺中透出彻骨清醒。明代王嗣奭《杜臆》评此诗"血泪迸出而故作壮语,倍觉惨恻",堪称盛唐向中唐转型期边塞诗的"变徵之音"。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三》此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时杜甫困守长安。诗中"呜咽水"实指陇头流水(见《陇头歌》),暗示征人赴西域之路。"图麒麟"典出汉宣帝绘霍光等功臣于麒麟阁事,讽刺天宝年间哥舒翰等"开边黩武"。诗中"伤手"细节与《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形成互文,共同构成杜甫"史诗"中最早的战争批判书写,比安史之乱后的"三吏三别"更早预示了盛唐幻灭的必然。

翻译注释

翻译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注释

(1)呜咽水:指陇头水。

(2)轻: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3)心绪乱已久:是上句的否定。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4)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

(5)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6)愤惋复何有: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此承上句。

(7)功名图麒麟: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8)当:此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全文拼音版

qiánchūsàijiǔshǒu··sān
dāoshuǐshuǐchìrènshāngshǒu
qīngchángduànshēngxīnluànjiǔ
zhàngshìguófènwǎnyǒu
gōngmínglínzhàndāngxiǔ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前怪石供

〔宋代〕苏轼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