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七

〔唐代〕杜甫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作品简介

《前出塞九首·其七》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反战经典,以士兵独白揭示战争荒诞。诗中"驱马天雨雪"写行军艰苦,"军行入高山"状环境险恶,"径危抱寒石"叹生存极限,"指落曾冰间"绘肢体伤残,"已去汉月远"抒故国之思,"何时筑城还"问归期无望,"浮云暮南征"结以命运飘零。全诗语言如刀刻冰凿,将个体苦难置于"汉月"与"浮云"的宏大时空,展现杜甫"诗史"的批判力度。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其七》此诗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冬,杜甫40岁困守长安时。值唐军征南诏全军覆没(夏)、攻大食败于怛罗斯(秋),朝廷强征新兵。诗人借"指落冰间"的极端案例,控诉"开边未已"的国策。作品较《兵车行》更重心理写实,其"何时筑城还"的绝望之问,预言了三年后安史之乱的社会崩溃,是盛唐转向衰落的诗性警示。

翻译注释

翻译

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注释

(1)雨雪:即下雪。雨,作动词用。

(2)径危抱寒石:山高所以径危。因筑城,故须抱石。

(3)指落:是手指被冻落。

(4)汉月:指祖国。

(5)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祖国在南方,所以见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

全文拼音版

qiánchūsàijiǔshǒu··
tiānxuějūnxínggāoshān
jìngwēibàohánshízhǐluòcéngbīngjiān
hànyuèyuǎnshízhùchénghuán
yúnnánzhēngwàngpā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

〔唐代〕李白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前怪石供

〔宋代〕苏轼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