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乘船在海上,与风水相随;颔联写自己东奔西走,访求英雄人物;颈联用拟人化手法,暗喻祖国山川河海无处不受外族侵略者的蹂躏,体现了沦亡后国土所呈现的凄凉惨淡的景象;尾联写诗人为救国长期奔走,直到头发已白,表现了满怀的悲愤心情。全诗运用暗示、比喻、衬托、拟人相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强烈的爱国思想,写得慷慨淋漓,凄楚动人。
八尺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八尺》此诗为顺治六年(1649)作者36岁时所作。诗人自31岁参加反清起义失败之后,四处奔走,纠合同道,力图兴复。但历时颇久,壮志未酬,深感痛心。这首诗就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翻译注释
翻译
八尺高的孤帆一只船,与风与水相伴随直到今年秋天。
我曾经到白帝城寻求先主刘备,又跑到江东访问吴主孙仲谋。
海里的鱼龙应该有恨,山中的草木独自生愁。
请你不要说起兴亡事,我长期奔走头发已白。
注释
(1)相将风水:与风水相伴随。相将:相与,相共。
(2)白帝: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
(3)先主:即刘备。
(4)仲谋:孙权的号。
(5)凭:依托,拜托。
(6)已白头:头发已白。这里用白头衬托为教国而弃走的时间的久长。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顾炎武的诗
相关推荐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八六子·如花貌
如花貌。当来便约,永结同心偕老。为妙年、俊格聪明,凌厉多方怜爱,何期养成心性近,元来都不相表。渐作分飞计料。
稍觉因情难供,恁殛恼。争克罢同欢笑。已是断弦尤续,覆水难收,常向人前诵谈,空遗时传音耗。漫悔懊。此事何时坏了。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八六子·倚危亭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八六子·扫芳林
扫芳林,几番风雨,匆匆老尽春禽。渐薄润侵衣不断,嫩凉随扇初生。晚窗自吟。
沈沈。幽径芳寻。晻霭苔香帘净,萧疏竹影庭深。谩淡却蛾眉,晨妆慵扫,宝钗虫散,绣屏鸾破,当时暗水和云泛酒,空山留月听琴。料如今。门前数重翠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