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鹰

〔唐代〕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作品简介

《画鹰》是杜甫早期的一首题画诗,属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画中雄鹰的生动刻画,展现了鹰的威猛气概,并借鹰抒怀,表达了诗人昂扬的志向与豪情。全诗笔力雄健,摹写传神,尤其“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二句,既写画技高超,又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气势,体现了杜甫题画诗“以真写画,以画寄志”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画鹰》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前后,杜甫30岁左右,正值壮年漫游时期。当时他尚未经历仕途挫折,胸怀济世之志,诗风雄放豪迈。诗中“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凌厉气势,既是对画鹰的赞美,也暗含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展现了杜甫早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翻译注释

翻译

白色的画绢上仿佛卷起一片肃杀的风霜,哦,这幅苍鹰绘画真是超凡绝俗。

看那苍鹰挺着身子,似乎是想搜寻狡兔;斜着眼珠,活像一个发愁的胡人。

绦镟闪着亮光,简直可以摘下;像真鹰般立在轩楹之间,完全可呼之去打猎呢!

啊,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

注释

(1)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2)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鹰神态凶猛如挟风霜。风,一作“如”。

(3)作:创作,写生。

(4)殊:特异,不同凡俗。

(5)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6)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7)侧目:斜视。《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8)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晋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9)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10)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11)光堪擿:言绦镟之色鲜明可爱。堪,可以。擿,同“摘”。

(12)轩楹:堂前廊柱,指画鹰所在地点。

(13)势可呼:样子似乎可以呼之去打猎。

(14)何当:何时;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15)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16)平芜:荒原。

全文拼音版

huàyīng
liànfēngshuāngcāngyīnghuàzuòshū
sǒngshēnjiǎochóu
tāoxuànguāngkānzhāixuānyíngshì
dāngfánniǎomáoxuèpí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画鹘行

〔唐代〕杜甫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

乃知画师妙,功刮造化窟。

写作神骏姿,充君眼中物。

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画松

〔唐代〕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画石

〔唐代〕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画工弃市

〔魏晋〕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画鱼

〔明代〕钱宰

绿波春水没渔家,杨柳青青拂钓槎。

三月江南春雨歇,一双鳣鲔上桃花。

画堂春·寄子由

〔宋代〕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