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科诏勉诸子》是辛弃疾写给晚辈的劝学之作,以科举临近为契机,激励后辈勤学奋进。前四句以"秋举无多日"点明时间紧迫,用"绝编能自苦"的典故勉励学子刻苦钻研,坚信"下笔成章"的必然回报。后四句通过"不见三公后"的警示,指出显贵后代若不努力终将庸碌,反衬寒门学子通过"吏部选"改变命运的可能。尾联以汉代名士梅福、仇香为榜样,寄寓对后辈金榜题名的期许。全诗语言简劲,用典精当,在紧迫的时间感中展现辛弃疾作为长辈的谆谆教诲,既有儒家进取精神,又透露出对科举制度的深刻认知。
闻科诏勉诸子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官吏的一种手段。皇帝颁发招考的诏令,作者知道这一消息以后,写下《闻科诏勉诸子》此诗,勉励他的儿子们。
翻译注释
翻译
皇帝已经颁布了科举考试的诏书,距离秋试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
要学习孔子“韦编三绝”的刻苦读书的精神,上了考场才能下笔就写出好文章。
不要像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白白地长了七尺多高的身躯。
等明年你们参加吏部的考试,一定会比梅福和仇览更优秀。
注释
(1)闻:听说。
(2)科诏:朝廷发布的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
(3)勉:勉励。
(4)诸子:儿子们。
(5)秋举:即秋试。亦叫“秋试”或“秋闱”。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即乡试。因在秋季举行,所以称“秋试”由朝廷派出主正副考官主持,录取的称举人。
(6)天书:封建时代称帝王的诏书。
(7)十行:十次,多次。
(8)绝编:即“韦编三绝”。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三绝:指多次断开。是说孔子阅读《易》,编联书简的熟牛皮条递了好多次,说明孔子仔细得反复地读书,不怕吃苦。
(9)下笔:指作文章。杜甫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三公:周代三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用此称,惟已无实际职务。明清虽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
(11)后:后代。
(12)七尺:指很高的身躯。
(13)吏部:官署名。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14)选:选拔、考核。
(15)梅福:汉代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
(16)仇香:东汉官吏仇览,被称为方正之人。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辛弃疾的诗
相关推荐
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捣衣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
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后前。
苜蓿总肥宛腰褭,琵琶曾泣汉婵娟。
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闻黄鹂
倦闻子规嘲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闻捷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
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闻邻船吹笛
江空月寒江露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闻蛙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知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闻筝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
太尉杖旄钺,云旗绕彭城。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
恨无左车略,多愧鲁连生。
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
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
群公咸祖饯,四座罗朝英。
初发临沧观,醉栖征虏亭。
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
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
孤凤向西海,飞鸿辞北溟。
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