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是清代女词人吴山的一首七夕感怀词。此词通过对比今昔地域与心境,抒发了世事变迁、身世飘零之慨。上片追忆去年七夕在秣陵(南京)水阁的清丽夜景,“灯红月白”暗喻六朝繁华余韵;下片转写今年广陵(扬州)七夕,虽近隋宫却只感“烟花寥寂”,末句以“旅燕”自喻,叩问谢安王导那样的名门旧宅何在,透出对归宿的茫然与故国之思。全词今昔对照,时空交错,语言清婉而沉郁,深得宋词遗韵。
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
思量昨岁,秣陵此夕。正水阁、风清天碧。六朝佳处旧繁华,细草陌、灯红月白。
今年萍寄,隋宫咫尺。叹异代、烟花寥寂。情同旅燕起归思,何处是、谢庭王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鹊桥仙·戊子广陵七夕有感》此词作于清顺治五年(戊子年,1648年),吴山时寓居扬州。作者为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亲历明清易代之痛,丈夫亦早逝,晚年漂泊江淮间。扬州为南朝及隋唐名城,然经明清战乱后已显萧条。词中“秣陵”(南京)与“广陵”(扬州)皆六朝旧都,“隋宫”指隋炀帝在扬州的行宫遗迹。七夕本是团圆佳节,词人却触景生情,借“异代烟花寥寂”暗喻故国沦丧之痛,以“谢庭王宅”(东晋谢安、王导家族)追问乱世中精神归宿,寄寓深沉的家国之悲。
翻译注释
翻译
回想去年的这个夜晚,我还在秣陵(今南京)。那时正坐在临水的楼阁里,晚风清爽,天空碧蓝。六朝故都的美景依旧,昔日繁华尚存,细长的草地上,灯火通红,月色皎洁。
如今我像浮萍一样漂泊,离隋宫(此处或指扬州一带的古迹)近在咫尺。可叹不同的时代,连烟花都显得冷落寂寥。我像迁徙的燕子一样,心中涌起归家的思绪,可哪里才是像谢家庭院、王家宅邸那样的故园呢?
注释
(1)秣陵:秣陵县是南京在秦汉时期下辖的一个县,治所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
(2)萍寄:浮萍寄迹水面。比喻行止无定,不能安居。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赠鹭鸶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鹊桥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鹊桥仙·七夕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鹊桥仙·待月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鹊桥仙·沉沉戍鼓
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夕、邮亭天气。
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鹊桥仙·绣衾初展
绣衾初展,银红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戏,看乞巧、朱楼彩舫。
鹊桥仙·月胧星淡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