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品简介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边塞词代表作。上阕以"风景异"总领,通过"衡阳雁""边声""孤城"等意象,构建出西北边塞的苍凉画卷;下阕转入抒情,"浊酒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强烈对比,"燕然未勒"的功业未竟与"将军白发"的生命迟暮交织。全词突破五代柔靡词风,以"穷塞主"之笔写"白发征夫"之泪,清代彭孙遹《金粟词话》评其"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

创作背景

《渔家傲·秋思》此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间,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镇守延州(今延安)。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考证指出,"燕然未勒"典出东汉窦宪破匈奴刻石记功之事,暗含作者对西夏战事的忧虑。词中"羌管霜满地"的实景描写,源自其"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戍边经历,是北宋文人亲历战阵的罕见词作,与《岳阳楼记》"先忧后乐"精神一脉相承。

翻译注释

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注释

(1)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6)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7)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8)不寐:睡不着。寐:睡。

全文拼音版

jiāào··qiū
sàixiàqiūláifēngjǐnghéngyángyànliúmiànbiānshēngliánjiǎoqiānzhàngchángyānluòchéng
zhuójiǔbēijiāwànyānránwèiguīqiāngguǎnyōuyōushuāngmǎnrénmèijiāngjūnbáizhēnglèi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贫寒,苦学成才,官至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改革主张。其名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传诵,彰显其家国情怀。词作《渔家傲·秋思》开豪放词先声。文武兼备,戍边西北时被誉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谥号“文正”,为后世儒臣典范。

范仲淹的诗

相关推荐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