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两汉〕曹植

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苍天笼盖多么辽阔广大!它繁育成长着万物众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抛弃他们,他们必会憔悴困顿,养育他们,他们一定滋长繁盛。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瑞云从北方袅袅飘起,飘飘荡荡向南方飞行。

时雨终夜降,长雷周我庭。

应时的好雨半夜降下,隆隆的雷声回响在庭院上空。

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良种撒满肥沃的土地,秋熟时节必有好收成。

注释

(1)覆:覆盖。

(2)弥:普遍。

(3)苞:丰茂。

(4)群生:众生,这里指众生物。

(5)弃之:(上天)抛弃群生。之:群生。

(6)惠之:给群生恩惠,对群生照拂。

(7)滋荣:滋生繁茂。

(8)庆云:即景云,也称卿云。古人迷信,以为是祥瑞之气。

(9)郁述:即郁律,古“述”“律”音义同,云气上升的样子。

(10)时雨:及时雨。

(11)长雷:响声持久的雷。

(12)周:环绕。

(13)嘉种:良种。

(14)膏壤:肥沃的土壤。

(15)登秋:秋熟。登:成熟。

(16)毕:同“必”,一定。

喜雨拼音版

tiān广guǎngbāoqúnshēng
zhīqiáocuìhuìzhīróng
qìngyúncóngběiláishù西nánzhēng
shízhōngjiàngchángléizhōutíng
jiāzhǒngyínggāorǎngdēngqiūyǒuchéng

作品简介

《喜雨》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表面写久早逢雨的喜悦,实际是希望明帝曹叡能如天之无私,重用自己,使自己实现建立功业的理想,通过吟咏及时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整治愿望。

创作背景

该诗有序说:“太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于饥饿。”《三国志・魏志》卷三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志三》都有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大旱的记载。据此,知该诗当作于太和二年的夏天,时久旱而雨,诗人很是欣喜,遂作《喜雨》该诗。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其诗赋辞采华茂,情感深挚,代表作《洛神赋》《七步诗》等展现非凡才情,被誉为“建安之杰”。早年受曹操宠爱,后因曹丕猜忌备受压制。诗以五言为主,开六朝绮丽文风先河,钟嵘《诗品》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之誉,足见其文学地位。曹植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答杨辟喜雨长句

〔宋代〕欧阳修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枝花·咏喜雨

〔元代〕张养浩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玉芙蓉·喜雨

〔明代〕冯惟敏

村城井水干,远近河流断,近新来好雨连绵。田家接口薥秫饭,书馆充肠苜蓿盘。年成变,欢颜笑颜,到秋来纳稼满场园。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喜雨

〔宋代〕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喜雨亭记

〔宋代〕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

〔清代〕洪升

半岁伤枯旱,郊原一雨新。

麦芽争出土, 花气欲排春。

旋涨南陂水,初消北地尘。

明朝减米价, 先慰绝粮人。

喜雨呈吴按察·其二

〔宋代〕刘过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年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

掉船亦欲徜徉去,古井而今淡不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