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登城眺望》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清明时节登高远眺为切入点,通过"百花如旧"与"万井新烟"的今昔对比,在"草色连天"的辽阔景象中,突然转入"长安何在"的怅惘追问。全诗以空间递进(地面百花→城中井烟→江流远天→夕阳长安)带动情感升华,将节令观察、都城气象与个人宦游漂泊之感融为一体,体现刘长卿"承杜甫沉郁,启晚唐苍凉"的过渡期诗风。
清明后登城眺望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清明后登城眺望》此诗作于大历年间(766-779),时刘长卿因"刚而犯上"被贬为睦州司马。诗中"新烟"暗指唐代寒食节"改新火"制度(《辇下岁时记》载),而"长安"之问实为对重返政治中心的渴望。安史之乱后的都城残破景象(参见《旧唐书·代宗纪》),与江南"百花如旧"形成强烈反差,尾句"夕阳"意象更投射出中唐士人的集体迷茫。明代胡震亨评此诗:"以丽景写哀,得杜陵(杜甫)神髓。"
翻译注释
翻译
清明过后的风景如画,站在城墙上俯瞰云雾缭绕的远山。
百花依旧如往年般盛开,千家万户升起寒食节后的新炊烟。
绿草茵茵铺满大地,江水奔流与遥远的天际相连。
京城长安在哪个方向?只能遥指那落日余晖的远方。
注释
(1)睥睨:原指城墙上的矮墙(女墙),此处作动词"俯视"用 ,反映唐代地方城市普遍建有城墙的军事防御特点。
(2)井:古代八家共一井,代指里巷民居。
(3)新烟:寒食节禁火三日后的重新举火。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刘长卿的诗
相关推荐
清平乐·题上卢桥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清平乐·春来秋去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清江引·立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清江引·春思
黄莺乱啼门外柳,雨细清明后。能消几日春,又是相思瘦。梨花小窗人病酒。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清平乐·发汉儿村题壁
参横月落,客绪从谁托。望里家山云漠漠,似有红楼一角。
不如意事年年,消磨绝塞风烟。输与五陵公子,此时梦绕花前。
清平乐·野花芳草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江引·笑靥儿
凤酥不将肋斗儿匀,巧倩含娇俊。红镌玉有痕,暖嵌花生晕。旋窝儿粉香都是春。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稗类钞·咏罗浮藤杖所作
朝斗坛前山月幽,师雄有梦生清愁。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