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天上秋期近"起笔,通过"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的神话意象,营造出秋夜月色的清冷氛围。诗中"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一联,将月色与诗人的忧思巧妙结合,尾联"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则突然转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现实的深切忧虑。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月》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时年52岁的杜甫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入侵,西北边患又起。诗人面对秋月,联想到"国西营"将士的艰辛,写下了这首忧国之作。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寄寓了深沉的时事感慨,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翻译注释
翻译
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之期越来越近了,洒在人间的月光也显得更加澄澈明亮。
蟾宫每天渡过天河也不会被淹没,捣药的玉兔也长生不老。
望着月亮只会增加我心中的痛苦,月光还会将我新添的白发照亮。
月亮啊!你应该看到这遍地的战乱了吧,就不要再照着国家西边的军营了。
注释
(1)秋期:谓男女相约聚会的日期。指七夕。牛郎织女约会之期。
(2)河:银河。
(3)蟾:蟾宫。这里指月亮。
(4)干戈:代指战争。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过水穿楼触处明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月下笛·万里孤云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月上海棠·斜阳废苑朱门闭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月儿弯弯照九州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月夜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
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
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宫春·水晶宫里桂花开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夺护,姮娥姹女戏相偎。遥听钧天九奏,玉皇亲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