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残寒销尽》是北宋词人李之仪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抒写离别相思之苦。上片描绘暮春落红满径、飞絮飘舞的景色,动静结合,画面鲜明;下片抒写深情相思企盼的凄楚愁苦,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真挚感人。全词用语浅白通俗,写景华丽浓艳,抒情含蓄深婉,春思细腻,情景兼美,有柳永之遗风。
谢池春·残寒销尽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李之仪作词较看重词的特性,他曾批评柳永“韵终不胜”,但实际上他自己的词作风格和柳词相近,正如清代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评:“姑溪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而均有未至。”李之仪的慢词,用语俚俗生动,抒情细腻婉曲,很有柳词风味,这首《谢池春·残寒销尽》即是其中一例。
翻译注释
翻译
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
(1)谢池春:词牌名,又名“玉莲花”“”风中柳”“卖花声”等,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
(2)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3)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4)风沼:风中的池沼。
(5)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6)仍:连续。
(7)著人:让人感觉。
(8)频移带眼:衣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9)恁:这样,如此。
(10)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
(11)天不老:犹言天无情。
(12)未偶:没有能与意中人结合。
(13)分付:交托。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之仪的诗
相关推荐
谢池春·秋日寄怀远春弟
雁影横空,触忤情怀难说。记西窗、匆匆话别。
盈盈秋水,渺行舟如叶。剩凝眸、暮云千叠。
虚堂帘卷,不奈雨丝初歇。听蛩声、离心百结。
年来憔悴,最深秋时节。待归期、早梅如雪。
卖花声·新晴,次韵
叆叇愁云,几阵朔风吹渺。频惊起、林间栖鸟。
朦胧倦眼,见纱窗晴晓。对清光、倩妆须好。
梅欹小院,淡日轻烟笼绕。徘徊处、花开尚早。
欲邀春至,将寒威尽扫。又愁他、暗催人老。
风中柳·小小香苏
小小香苏,占得几分红旭。便秋林、也如新沐。
苏台山麓。苏堤湖曲。更苏门、啸声堪续。
旧盟还在,指点数间茅屋。到而今、倦游应足。
苏仙清福。苏卿高躅。倩苏娘、织成图幅。
风中柳·和外韵
时序关心,闻说春来偏恼。恨萋萋、侵阶芳草。
痴情无那,把飞鸿私告。系红笺、报君知道。
羞对菱花,瘦影堪怜堪笑。不成眠、相思梦杳。
临歧曾订,聚首庭梅早。百花残、又看春老。
卖花声·其二·夏日雨中
炎熇沾衣,骤雨忽来庭院。洗京尘、不须纨扇。
凉飔入幕,袅孤灯零乱。喜天际、轻雷渐远。
披襟杂坐,朋辈风流萧散。遣闲情,蛮笺茗碗。
最关人意,有檐花红绽。任阴晴、浮云舒展。
风中柳·用刘静修韵寄友
欲问高人,久矣寄情岩谷。问饔飧、闭门常足。
呼童洗竹,舣船寻菊。有余钱、买花葺屋。
古树当庐,常照襟裾生绿。惯栖禽、日来尤熟。
歌声类曲,缶声类筑。算诗才、是今名宿。
卖花声·昨夜春归
昨夜春归,今日绿多红少。小楼中、轻寒料峭。
东风谁买,趁雨晴天晓。一声声、隔墙轻叫。
幽街深巷,唱遍凄凉腔调。伴饧箫、听来越好。
落花庭院,嘱双鬟休扫。怕明朝、荼蘼风到。
风中柳·丁未立春日
十日新年,才毕椒花家宴。画楼待理残针线。
东风有信,吹到深深院。看摇动、鬓边飞燕。
夹道湘帘,无数玉钗金钏。寻春都向铜街转。
梅花消息,恰早枝头见。怕春愁、乍添娇面。
风中柳·荒草寒烟
荒草寒烟,销尽古今人骨。叹劳生、几时休歇。
弓刀千骑,算总成虚设。黍离离、谁家宫阙。
问柳寻花,自有眼前风月。醉浓时、凤团消渴。
曲肱高卧,任兔乌奔越。廿一史、不须翻阅。
拟古十首·卖花声·拟顺庵·其五·早朝应制
烟树重重,春在景阳宫殿。翠柳深、笼寒尚浅。
千官过处,有黄鹂百啭。五云中、渐移龙扇。
钧天九奏,迤逦霞觞催献。笑声喧、霓裳舞遍。
香烟满袖,更宫花迎面。喜新来、太平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