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作品简介

《清明二首》是杜甫晚年创作的组诗,此为其一,属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的萧瑟景象,通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凄清画面,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老病孤愁的悲凉心境。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体现了杜甫晚年沉郁顿挫的诗风。

创作背景

《清明二首·其一》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清明,杜甫时居潭州(今湖南长沙)。当时诗人已至暮年,贫病交加,且因战乱(岭南哥舒晃叛乱)无法北归。诗中“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既写清明思亲之痛,又暗含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展现了杜甫晚年深沉的家国之思。

翻译注释

翻译

早起匆匆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飞鸟在天上自在飞翔,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光却是与我无缘了。

少数名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昔日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一直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注释

(1)清明:清明节。

(2)新火:重新点燃炊火。古代有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了清明再重新起火的习俗。

(3)客船:诗人所乘之船。

(4)绣羽:美丽的羽毛,指春天丰美的禽鸟。

(5)红颜:儿童。因为儿童大都面容红润。

(6)胡:胡童结束:少数民族儿童的服装。

(7)难有:偶尔有之。

(8)定王:刘发。据史料记载,汉景帝前二年立皇子刘发为长沙定王,都长沙。

(9)长怀:遐想,悠思。

(10)贾傅:贾谊,因做过长沙王太傅,故称。

(11)沾:润泽。

(12)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

(13)钟鼎:古代祭祀时使用的器具,这里比喻有权势。

(14)山林:平民和隐者的居住之地,比喻普通人。

(15)浊醪:浊酒。

(16)任吾年:消磨自己剩余的岁月。

全文拼音版

qīngmíngèrshǒu··
zhāoláixīnhuǒxīnyānchūnguāngjìngchuán
xiùxiánhuāhóngyánzhúyuán
tóngjiéshùháinányǒuchǔyāozhīlián
jiàndìngwángchéngjiùchùcháng怀huáijiǎjǐngrán
zhānjiāowèihánshíshíyánjūnmàiqián
zhōngdǐngshānlíntiānxìngzhuóláofànrènniá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关推荐

清江引·惜别

〔元代〕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搅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明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平乐·野花芳草

〔唐代〕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清河作诗

〔魏晋〕曹丕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沈。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