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咏月抒怀之作。全词以"秋影金波"的月轮起兴,"飞镜重磨"的比喻暗喻时光流逝;"问姮娥"的痴语转写白发之悲,"乘风看山河"的奇想展现壮士情怀,终以"斫桂增光"的象征性动作表达政治理想。词人将中秋月色与恢复中原的壮志交织,其"桂婆娑"影射朝中奸佞,"清光更多"寄托政治清明的愿景,在柔婉的词调中注入刚健的爱国精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的词人在建康(今南京)为友人吕叔潜(大虬)所作。词中"姮娥"即嫦娥,"斫桂"典出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作为豪放词人写中秋的别调,其政治隐喻影响了后世咏物词创作,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稼轩《太常引》词,所指甚大,'斫去桂婆娑'句尤觉触目。"现代学者多认为"桂树"暗指主和派史浩集团。
翻译注释
翻译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注释
(1)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2)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3)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4)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意。
(5)斫:砍。
(6)桂:桂树。
(7)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辛弃疾的诗
相关推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