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沈器之二首·其二

〔宋代〕姜夔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作品简介

《答沈器之二首》是南宋诗人姜夔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第二首借景物抒写胸臆,使自己的郁愤之情透纸而出。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游食江湖的凄苦身世,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哀愁。

创作背景

姜夔虽一生难以自食其力,但他并不甘愿依赖他人生活,很想使自己的才能贡献于当世。就在他移居杭州的那一年,曾向朝廷进《大乐议》一卷,《琴瑟考古图》一卷,论当时乐器、乐曲、歌诗之失。但朝臣妒其多能,置之不议。对此,他仍不灰心,两年后又进《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虽得下诏免解的优待,但于进士考试中却未能选中,竟致羁旅天涯,终老布衣。此题两首,就是他“蓑笠寒江过一生”(姜夔《三高祠》)的自我写照。 从姜夔的旅踪和此题的内容看,这两首诗大约是开禧三年(1207年)姜夔在杭州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长途跋涉身心偕苦,登临高处远望家乡,却迷离难辨。

吟咏的是悲凉之调的青玉案,不是欢乐之调的白铜鞮。

天降霜露,秋虫切切悲鸣,高风里传来了北马的嘶叫。

凭依在船头的滋味与往日不同,我又漂流到太湖之西。

注释

(1)涉远:长途跋涉。

(2)良苦:很苦。

(3)迷:迷离难辨。

(4)青玉案:词调名,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代表作之一,其中有“采笔新题断肠句”之语,表达的感情比较凄恻。

(5)白铜鞮:乐府曲调名,李白有“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之句,此曲多写歌舞欢乐的情绪。

(6)怨:悲鸣。

(7)北马:指金军的战马。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主持伐金,战争失利,金军分九路南侵,前锋攻到长江。

(8)槎头:船头。槎,用竹木编成的筏子。

(9)太湖:在江苏省南部。姜夔曾依范成大居苏州,在太湖之东,现在流寓临安,在太湖西面,所以这样说。

全文拼音版

shěnzhīèrshǒu··èr
shèyuǎnshēnliángdēnggāowàng
shìyínqīngànshìbáitóng
xiàqiūchóngyuànfēnggāoběi
chátóuyǒuxīnwèirénzàitài西

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随父宦游汉阳。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移居湖州,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张镃、范成大交往甚密。终生不第,卒于杭州。工诗,尤以词称。精通音律,曾著《琴瑟考古图》。词集中多自度曲,并存有工尺旁谱十七首。其词清空峻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的诗

相关推荐

答杨辟喜雨长句

〔宋代〕欧阳修

吾闻阴阳在天地,升降上下无时穷。

环回不得不差失,所以岁时无常丰。

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勤人功。

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

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

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於农。

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

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於蜂。

是以比岁屡登稔,然而民室常虚空。

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

赖天闵民不责吏,甘泽流布何其浓。

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神龙。

答柳恽

〔南北朝〕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答庞参军

〔魏晋〕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答刘美之见寄次韵

〔明代〕王守仁

休疑迁客迹全贫,犹有沙鸥日见亲。

勋业已辞沧海梦,烟花多负故园春。

百年长恐终无补,万里宁期尚得身。

念我不劳伤鬓雪,知君亦欲拂衣尘。

答王团扇歌三首

〔魏晋〕桃叶

【其一】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其二】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其三】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答望之

〔明代〕何景明

念汝书难达, 登楼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