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

〔唐代〕杜甫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未及泛游沧海,却久奔于兵马之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秋天的关塞到处的风吹叶落,身居寂寞的客舍呆望秋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阮籍一生颇多行兴,庞公归隐一去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谷正适合我的疏懒之性,既然不想出仕也就不必修整鬓斑。

注释

(1)阮籍:三国时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纵情物外,时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便恸哭而返。

(2)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躬耕垅亩,不慕官位,曾拒刘表邀请,后携妻儿隐居鹿门山,采药以终。

(3)东柯遂疏懒:杜甫当时暂居东柯谷杜佐宅。

(4)镊鬓:拔掉鬓角上的白发。古人为出仕而常有此举。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拼音版

qínzhōushīèrshíshǒu··shí
wèixiáfàncānghǎiyōuyōubīngjiān
sāiménfēngluòshěliánshān
ruǎnxíngduōxìngpánggōngyǐnhái
dōngsuìshūlǎnxiūnièbìnmáobān

作品简介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此诗为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未暇泛沧海"起笔,通过"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的边塞秋景描写,结合阮籍、庞德公的典故,既展现了秦州荒凉萧瑟的地域特色,又深刻抒发了战乱时期文人漂泊无依的苦闷与归隐之思。尾联"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以自嘲口吻,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时年杜甫因关中饥荒与政治失意,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眷西行至秦州避难。正值安史之乱后期,西北边塞动荡不安,诗人寓居秦州三月期间创作《秦州杂诗》二十首。本诗既是对当地风物的真实记录,更是诗人面对乱世时局、个人际遇的深刻思考,以疏懒自况的笔触,暗含其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的悲慨。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