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

〔唐代〕杜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作品简介

《萤火》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借咏萤火虫抒怀之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萤火虫的微弱光芒和飘零命运,暗喻自身在乱世中的卑微处境。全诗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将物我之境完美融合,体现了杜甫咏物诗"体物寓兴"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萤火》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期。诗中"腐草出"(古人误认萤火虫为腐草所化)、"近太阳"(喻指朝廷)等句,既写物性又暗含政治隐喻;"十月清霜"的肃杀景象,反映诗人对自身如萤火般飘零命运的忧虑。这是杜甫"秦州咏物诗"中托物言志的典范。

翻译注释

翻译

萤火虫侥幸由腐草而化出,却胆敢靠近太阳飞舞。

它的光亮不足以照亮书卷,有时还会玷污衣衫。

微小的躯体,常在慢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

等到十月到来清霜凝重时,不知会飘落在哪里去。

注释

(1)幸:侥幸。

(2)因:依靠,凭借。

(3)敢:岂敢,不敢。

(4)太阳:一说喻指君王。

(5)未足:不足以。

(6)时:有时。

(7)点:玷污。

(8)幔:帷幔。

(9)微:指萤火虫闪着微光。

(10)重:清霜凝重。

(11)飘零:漂泊。

全文拼音版

yínghuǒ
xìngyīncǎochūgǎnjìntàiyángfēi
wèilínshūjuànshínéngdiǎn
suífēngmànxiǎodàibànglínwēi
shíyuèqīngshuāngzhòngpiāolíngchùgu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答柳恽

〔南北朝〕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唐叔良溪居

〔明代〕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寄远

〔唐代〕杜牧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近代〕毛泽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沉醉东风·幽居

〔元代〕张可久

脚到处青山绿水,兴来时白酒黄鸡。远是非,绝名利,腹便便午窗酣睡。鹦鹉杯中昼日迟,到强似麟麒画里。

笑白发犹缠利锁,喜红尘不到渔蓑。八咏诗,三闾些,收拾下晚春工课。茅舍竹篱小过活,有情分沙欧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