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楼》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登临白帝城高楼所见的雄奇景象。诗中“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以险仄笔法写城楼孤高,而“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则通过超现实的时空想象,展现三峡的壮阔。全诗打破律诗常规,语言奇崛,意境恢弘,是杜甫晚年探索律诗新变的代表作。
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白帝城最高楼》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55岁,初至夔州时。白帝城雄踞瞿塘峡口,诗人登高远眺,借“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的神话意象,将个人漂泊(“杖藜叹世者谁子”)与天地运行相连,在雄奇山水间寄托对时代动荡的深沉思考,与其《登高》共构夔州时期“山水史诗”的双峰。
翻译注释
翻译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
(1)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2)缥缈:高远不明之貌。
(3)坼:裂缝。
(4)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5)日抱鼋鼍: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6)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
(7)断石:指峡坼。
(8)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
(9)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这一联可能化用了曹植诗句“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游仙诗》)。
(10)杖:拄(杖)。
(11)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12)谁子:哪一个。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白门感旧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白鹭鸶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
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
白鹿洞二首·其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白鼻騧
少年多好事,揽辔向西都。
相逢狭斜路,驻马诣当垆。
白鹭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白鸠辞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
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
阙五德,无司晨,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
鹰鹯雕鹗,贪而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