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最高楼

〔唐代〕杜甫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作品简介

《白帝城最高楼》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登临白帝城高楼所见的雄奇景象。诗中“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以险仄笔法写城楼孤高,而“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则通过超现实的时空想象,展现三峡的壮阔。全诗打破律诗常规,语言奇崛,意境恢弘,是杜甫晚年探索律诗新变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白帝城最高楼》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55岁,初至夔州时。白帝城雄踞瞿塘峡口,诗人登高远眺,借“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的神话意象,将个人漂泊(“杖藜叹世者谁子”)与天地运行相连,在雄奇山水间寄托对时代动荡的深沉思考,与其《登高》共构夔州时期“山水史诗”的双峰。

翻译注释

翻译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注释

(1)旌旆:旌旗,旆(音佩),本义为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2)缥缈:高远不明之貌。

(3)坼:裂缝。

(4)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

(5)日抱鼋鼍: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6)扶桑:见《说文》:“扶桑,神木,日所出也”。

(7)断石:指峡坼。

(8)弱水:见《山海经》: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其水不胜鸿毛。

(9)长流:即第四句里的“江”。这一联可能化用了曹植诗句“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游仙诗》)。

(10)杖:拄(杖)。

(11)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12)谁子:哪一个。

全文拼音版

báichéngzuìgāolóu
chéngjiānjìngjīngpèichóupiāomiǎozhīfēilóu
xiáchèyúnmáilóngjiāngqīngbàoyuántuóyóu
sāng西zhīduìduànshíruòshuǐdōngyǐngsuíchángliú
zhàngtànshìzhěshuíxuèbèngkōnghuíbáitóu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白鹭儿

〔唐代〕刘禹锡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白门感旧

〔清代〕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白鸠辞

〔唐代〕李白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

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噎,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

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

阙五德,无司晨,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

鹰鹯雕鹗,贪而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