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夜》是由宋代诗人孔平仲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首联倒叙,先写醒后所见,再写由戍墙响铃而梦觉;颔联回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早在梦醒前便已是“淡月笼云”了;颈联写眼前风吹叶落,萤火横飞;尾联推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全诗用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秋月、秋雨、秋风、秋声交相辉映,视觉、听觉、回想、推想互为补充,达到了出色的艺术效果。
霁夜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霁夜》此诗作于元佑三年(1088年)。据钱钟书先生考证,孔氏在江州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市)有房宅,平仲之父即葬于此。当时,孔平仲之兄文仲去世归葬,朝廷诏令孔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护理葬奉,此诗当即归葬文仲时在九江故宅作。
翻译注释
翻译
从睡梦中醒来,微启惺松的双眼,只见窗栊在朦胧的月色下,富有韵律,耳边隐隐也听到城墙角楼上传来的风铃叮当声。
忽然想起睡前曾有急风骤雨,虽然眼前这淡月笼云的景象还是一样,但那急风骤雨现在已不知飘向何处了。
只留下早就开始零落的秋叶,发出在亲吻大地时的秋的琴韵,眼前也似乎浮现出草坡上的萤火虫在凉意渐浓的夜空中划出流动的光的迹。
明天早上准备从南边窗户远望,那庐山巍峨的雄姿,一定被夜雨洗涤得一片青翠,更具一番秋日清爽的诱人魅力。
注释
(1)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
(2)帘栊:窗帘和窗牖。
(3)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
(4)轩:窗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孔平仲的诗
相关推荐
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
阴雨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落梅风·因他害
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
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
寄张元夫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扫花游·疏林挂日
疏林挂日,正雾淡烟收,苍然平楚。绕林细路,听沉沉落叶,玉骢踏去。背日丹枫,到眼秋光如许。正延伫。便一片飞来,说与迟暮。
欢事难再溯。是载酒携柑,旧曾游处。清歌未住。又黄鹂趁拍,飞花入俎。今日重来,除是斜晖如故。隐高树。有寒鸦、相呼俦侣。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妾薄命二首·其一
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灵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六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