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唐代〕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作品简介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是杜甫早期创作的山水隐逸诗,以寻访隐士为线索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幽境。首联"伐木丁丁"化用《诗经·小雅》典故,以声衬静,构建空山独往的意境;颔联"涧道冰雪"与"石门斜日"的冷暖色调交织,暗示寻隐的艰辛与豁然;颈联"不贪金银""远害麋鹿"的隐士品格,彰显道家避世智慧;尾联"迷出处""泛虚舟"的恍惚感,将实景升华为精神自由的象征。全诗在山水纪行中完成对隐逸文化的诗意诠释。

创作背景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30岁漫游齐赵时。张氏(名不详)为兖州隐士,诗中"金银气"用《地镜图》"夜见金银气"典,讽喻世人逐利;"虚舟"取《庄子》"泛若不系之舟"意。在开元盛世表面繁荣下,青年杜甫已通过"远害""不贪"的隐士形象,寄托对纯粹精神生活的向往。

翻译注释

翻译

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

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注释

(1)春山:指春日山中。

(2)相求:互相寻求。

(3)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丁丁:伐木声。

(4)涧道:山涧通道。

(5)馀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

(6)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

(7)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

(8)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9)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10)远害:避免祸害。

(11)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

(12)乘兴:兴会所至。

(13)杳然:渺远貌。

(14)迷出处:一作“迷去处”。

(15)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

(16)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

全文拼音版

zhāngshìyǐnèrshǒu··
chūnshānbànxiāngqiúzhēngzhēngshāngèngyōu
jiàndàohánbīngxuěshíménxiédàolínqiū
tānshíjīnyínyuǎnhàizhāokàn鹿yóu
chéngxìngyǎoránchūchùduìjūnshìfànzhōu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题曹仲本出示谯国公迎请太后图自肃天仗以下皆纪画也

〔宋代〕杨万里

德寿宫前春昼长,宫内花开宫外香。

太皇颐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

今晨忽见肃天仗,翠华黄屋从天降。

一声清跸万人看,天街冰销楼雪残。

北来又有一红繖,八鸾三騑金毂端。

辇中自是瑶池母,凤舄霞裳剪云雾。

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春风百花舞。

乃是慈宁太后回鸾图,母子如初千古无。

朔云边雪旗脚湿,御柳宫梅寒影疏。

向来慈宁隔沙漠,倩雁传书雁难托。

迎还騩驭彼何人?魏武子孙曹将军。

将军原是一缝掖,忽攘两臂挽五石。

长揖单于如小儿,奉归慈辇如折枝。

功盖天下只戏剧,笑随赤松蜡双屐,飘然南山之南、北山之北。

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遣秦家丞相嗔。

题岳阳楼

〔宋代〕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