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别

〔宋代〕苏轼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作品简介

《减字木兰花·送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婉约词,上片主要写词人再次离开杭州时的不舍心情,下片则表达了自己想重新获得杭州这仙境般生活的愿望。全词虚实结合,不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心情,而且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送别》此词约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词人守杭州,三月初召入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此词为离任前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宣德郎马忠玉、好友刘季孙等在西湖饯行。席上,词人作此词赠之。

翻译注释

翻译

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刘晨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注释

(1)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

(2)旧路:汉刘晨、阮肇两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回到人间,再入仙境,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

(3)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

(4)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后刘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5)别酒频倾: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

(6)阳关第四声:《苏轼文集》卷六七《记阳关第四声》:旧传阳关三叠,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声。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曲因以名为《渭城曲》或《阳关曲》。演唱时末时反复三遍,称为阳关四声。此曲成为历代送行饯别的传统音乐。

(7)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

全文拼音版

jiǎnlánhuā··sòngbié
tiāntāijiùyīnghènliúlángláiyòubiéjiǔpínqīngrěntīngyángguānshēng
liúlángwèilǎo怀huáiliànxiānxiāngchóngdàozhǐkǒngyīnxúnjiànjīnquànjiǔré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