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夔州七律的巅峰之作,以王昭君悲剧重塑士人命运。诗中"群山万壑赴荆门"起笔如史诗镜头,"生长明妃尚有村"点青冢所在,"一去紫台连朔漠"写和亲之远,"独留青冢向黄昏"状死后孤寂,"画图省识春风面"讽君王昏聩,"环佩空归月夜魂"抒遗恨难平,"千载琵琶作胡语"传异域悲声,"分明怨恨曲中论"结以永恒控诉。全诗将地理、历史、音乐意象熔铸,展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至高诗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秋,杜甫55岁夔州时期。诗人借昭君村(今湖北兴山)遗迹,以"画图省识"暗喻肃宗朝廷忠奸不辨,以"环佩空归"自况"每依北斗望京华"的羁臣之痛。作品诞生于"安史之乱"后的文化反思期,其"千载琵琶"的胡汉融合意象,既批判和亲政策,也寄托了杜甫对华夏文明重建的思考,是咏史诗的典范。
翻译注释
翻译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
(4)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5)朔漠:北方大沙漠。
(6)省:略。一说意为曾经。
(7)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8)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一作“环珮”。
(9)夜月魂:一作“月夜魂”。
(10)胡语:胡音。
(11)怨恨曲中论: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咏史八首·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草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咏蚊
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咏莲
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
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咏史诗·汉宫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