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

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城郭终何事,风尘岂驻颜。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

作品简介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是杜甫以隐逸视角观照贵族游宴的五言律诗。前两联以"垂杨野寺""春畦乱水"构建出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画卷,"美花映竹""好鸟不归"的灵动意象暗含对自由生命的礼赞。后两联笔锋陡转,"城郭风尘"的诘问直指世俗羁绊,尾句"薄暮俱还"在田园与红尘的张力中,展现诗人"身在魏阙,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全诗以景语作情语,在清丽的画面中埋藏深沉的人生思索。

创作背景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其二》此诗与前首同作于天宝十载(751年)春,时杜甫应试落第,暂栖长安贵族门庭。韦曲作为长安城南贵族别墅区,其"野寺春畦"的景致与"城郭风尘"形成鲜明对比。诗中"好鸟不归"既写实景,亦隐喻诗人屈居幕僚的处境,"薄暮俱还"的抉择,折射出盛唐寒士在仕隐之间的典型困境。

翻译注释

翻译

郊野的垂杨丛里露出一座佛寺,交错的河川间散布着春天的菜畦。

美艳的鲜花总是和翠竹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也不愿离开飞回山里。

长久居住在城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在风尘中青春的容颜哪里能保持。

可是又有谁能同公子一起,天色黄昏了,大家都想回去。

注释

(1)野寺:郊外寺庙。长安城南韦曲附近有华严寺、香积寺等。

(2)春畦:春日的田园。

(3)不归山:形容鸟留恋韦曲景物,不忍归山。

(4)城郭:指长安。

(5)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多指仕宦。

(6)驻颜:使容颜不衰老。驻:留住。

(7)公子:指郑潜曜。

(8)薄暮:迫近傍晚。

全文拼音版

fèngpéizhèngwéièrshǒu··èr
chuíyángchūnluànshuǐjiān
měihuāduōyìngzhúhǎoniǎoguīshān
chéngguōzhōngshìfēngchénzhùyán
shuínénggònggōnghuá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奉寄韦太守陟

〔唐代〕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唐代〕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轻花微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哢声声入管弦。

奉酬永叔见赠

〔宋代〕王安石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唐代〕宋之问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