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一》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战乱中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场景。诗中“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以简朴语言刻画荒村景象,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则通过家人由惊转悲的细节,展现乱世重逢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白描手法写实,在平淡中蕴含深沉的时代悲痛,是杜甫“诗史”风格的典范之作。
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羌村三首·其一》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秋,杜甫46岁,从凤翔放还鄜州羌村时。时安史叛军仍据长安,诗人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险遭不测。诗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恍惚感,既写劫后余生的真实体验,又折射出战乱中百姓的普遍命运,与《北征》共同构成“诗史”双璧。
翻译注释
翻译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注释
(1)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
(2)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3)妻孥:妻子和儿女。
(4)遂:是如愿以偿。
(5)歔欷: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6)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村雪夜坐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水调歌头·寄我五云字
寄我五云字,恰向酒边来。东风过尽归雁,不见客星回。闻道琐窗风月,更著诗翁杖履,合作雪堂猜。岁旱莫留客,霖雨要渠来。
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多病关心药裹,小摘亲鉏菜甲,老子政须哀。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玉华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
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
万籁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波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梦寻梅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相逢行二首·其二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鹧鸪天·七夕
乌鹊桥边河汉流。洗车微雨湿清秋。相逢不似长相忆,一度相逢一度愁。
云却静,月垂钩。金针穿得喜回头。只应人倚阑干处,便似天孙梳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