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望之》是明代诗人何景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五律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也流露了自己的漂泊感伤,同情民间疾苦和个人身世飘零的情怀交融在一起。以诗代信,是古代诗人交往的传统,写给至亲好友,行文自然真实亲切,诗中又多用双关语,更耐人寻味。
答望之
念汝书难达, 登楼望欲迷。
天寒一雁至, 日暮万行啼。
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
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答望之》这是何景明给孟洋(字望之)的答诗。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孟洋乃何景明“外弟”。这首诗大致作于他罢官流落外地时。前此,望之有书来,故此以诗答之。
翻译注释
翻译
想给你书信又难以送到,登楼远望又一片迷茫。
在天寒时收到你的来信,落日黄昏群雁声声啼鸣。
灾荒连年可群盗富裕,苛捐杂税连孤苦寡妇也难免。
江湖之乡更是衰败荒凉,何处能安居歇息!
注释
(1)望之:孟洋的字。孟洋信阳(今属河南)人,是何景明的内弟,又是同年和诗友,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有诗集《有涯集》。
(2)望欲迷:视野模糊不清的状态。
(3)一雁至:喻望之来信。
(4)万行啼:雁阵悲鸣,又暗喻无数饥民悲啼。
(5)饥馑饶群盗, 征求及寡妻:意为饥民流离,盗贼猖獗,官府苛捐暴敛,连寡妇也不放过。饥馑,《尔雅》释,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这里代指灾荒。征求,搜刮聚敛。杜甫《又呈吴郎》:“已诉征求贫到骨,更思戎马泪沾巾。”
(6)江湖更摇落, 何处可安栖:意为草木凋零,社会凋蔽动荡不安,到何处安栖呢。江湖,泛指社会、民间。摇落,动荡、凋落。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何景明的诗
相关推荐
答人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答沈器之二首·其二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答友人赠乌纱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答沈器之二首·其一
江汉乘流客,乾坤不系舟。
玉琴虚素月,金剑落清秋。
野鹿知随草,饥鹰故上鞲。
风流大堤曲,一唱使人愁。
答李澣三首·其三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答武陵田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答畅校书当
偶然弃官去,投迹在田中。
日出照茅屋,园林养愚蒙。
虽云无一资,樽酌会不空。
且忻百谷成,仰叹造化功。
出入与民伍,作事靡不同。
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
贫蹇自成退,岂为高人踪。
览君金玉篇,彩色发我容。
日月欲为报,方春已徂冬。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