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羁旅诗中的节令佳作,以冬至阳生写天涯孤寂。诗中"年年至日长为客"开篇即叹漂泊,"忽忽穷愁泥杀人"状困顿之甚,"江上形容吾独老"绘孤影憔悴,"天边风俗自相亲"羡土著团圆,"杖藜雪后临丹壑"写寻幽遣闷,"鸣玉朝来散紫宸"忆京华旧事,"心折此时无一寸"抒肝肠寸断,"路迷何处见三秦"结以故国难归。全诗将节令更替与身世浮沉交融,展现杜甫晚期律诗的沉郁境界。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冬至》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冬至,杜甫56岁夔州时期。时"安史之乱"虽平,藩镇割据愈烈。诗人以"三秦"(指长安)与"天边"(夔州)的空间对撞,抒"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故国之思。作品与《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构成冬日记事组诗,其"心折无一寸"的痛切,折射出盛唐士人在历史转折中的集体精神创伤。
翻译注释
翻译
年年到冬至这天,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穷困和愁苦啊,简直都要磨缠死人。
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是独独衰老,而这万里天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
在大雪之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这满是丹枫红岩的荒山野壑,竟不禁想到宫殿里边早朝刚散,那些文官武将们的身上响着佩玉,该也离开了紫宸殿的宫门。
这时候,我仿佛心地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乱眼迷。请问,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看得见那故国三秦?
注释
(1)至日:即冬至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2)长为客:长久地成为远离亲人的羁旅之人。
(3)忽忽:飘忽不定的样子。
(4)泥杀人:胶滞纠缠的样子。
(5)形容:指神态躯体。
(6)杖藜:拐杖。
(7)丹壑:道家所在之地。
(8)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
(9)紫宸: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
(10)心折:心碎。
(11)三秦:原指长安附近古秦国之地,此代指朝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冬日野望
故人无与晤,安步陟山椒。
野静连云卷,川明断雾销。
灵岩闻晓籁,洞浦涨秋潮。
三江归望断,千里故乡遥。
劳歌徒自奏,客魂谁为招。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鷞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冬夜书怀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夜闻虫
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
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配极玄都閟,凭虚禁御长。
守祧严具礼,掌节镇非常。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仙李盘根大,猗兰奕叶光。
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
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
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
翠柏深留景,红梨迥得霜。
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
身退卑周室,经传拱汉皇。
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