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

〔唐代〕白居易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作品简介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按《浪淘沙》曲调创作,可视作早期词作)。此诗以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为宏大背景,反衬人间离别的决绝与无情。首二句“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运用强烈的对比和夸张,指出即使是海底升为陆地、山头化为顽石这样漫长而根本的变化也终有实现之日,极言时间之伟力。后两句笔锋陡转,直指人心:“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揭示出人世间的诀别,竟比自然界最缓慢的变迁更为彻底和无情。全诗语言质朴如民歌,但构思奇崛,在巨大的时空反差中,将思妇的哀怨与绝望表达得深沉而震撼,体现了白居易作品关注社会、直指人心的鲜明特色。

创作背景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此诗是白居易《浪淘沙》组诗六首中的第四首,创作于其担任江州司马或忠州刺史时期。白居易深受民间文学影响,常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唐代商业发展,水运繁忙,商人外出经商长期不归是普遍社会现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商妇怨诗。此诗正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诗中“小郎抛小妇”的形象,精准地捕捉了当时许多商人家庭中妻子被抛弃、独守空房的悲剧命运。诗人借用古老传说(如“望夫石”),并赋予其新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比宇宙的变迁与人情的冷酷,深刻表达了对社会中底层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

翻译注释

翻译

大海底下扬起尘土,总有那么一天;山巅变成石头,难道就没有时候吗?

谁说年轻小伙抛弃了年轻媳妇?不过是船一离开,就再没回来的日子罢了。

注释

(1)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比喻人世短暂。

(2)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此处借咏思妇。

全文拼音版

làngtáoshā··hǎifēichénzhōngyǒu
hǎifēichénzhōngyǒushāntóuhuàshíshí
shuídàoxiǎolángpāoxiǎochuántóuméihuí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关推荐

浪淘沙·有个人人

〔宋代〕柳永

有个人人,飞燕精神。急锵环佩上华裀。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

簌簌轻裙,妙尽尖新。曲终独立敛香尘。应是西施娇困也,眉黛双颦。

浪淘沙·探春

〔宋代〕苏轼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灯火雨中船

〔宋代〕吴文英

灯火雨中船。客思绵绵。离亭春草又秋烟。似与轻鸥盟未了,来去年年。

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凌波香断绿苔钱。燕子不知春事改,时立秋千。

浪淘沙·望海

〔清代〕纳兰性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浪淘沙·夜空似水

〔宋代〕吴文英

夜空似水,横汉静立,银浪声杳。瑶镜奁小。素娥乍起、楼心弄孤照。絮云未巧。梧韵露井,偏借秋早。晴暗多少。怕教彻胆,蟾光见怀抱。

浪迹尚为客,恨满长安千古道。还记暗萤、穿帘街语悄。叹步影归来,人鬓花老。紫箫天渺。又露饮风前,凉堕轻帽。酒杯空、数星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