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兖州城楼

〔唐代〕杜甫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来兖州探望我父亲的日子里,我初次登上城南楼纵目远眺。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浮云连绵于大海和泰山上空,平野一直伸展到青州和徐州。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孤高峄山仍矗立着秦皇石碑,荒城曲阜还存留着鲁灵光殿。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我素来都有怀古之意绪,当此登临之际独自生出万千感慨。

注释

(1)东郡:指兖州。东郡在汉代是兖州所辖九郡之一。

(2)趋庭:谓子承父教。

(3)初:初次。

(4)海:指渤海。

(5)岱:指泰山。一作“岳”。

(6)入:一直伸展到的意思。

(7)青徐:二州名,均与兖州邻境。

(8)孤嶂:指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9)秦碑:秦始皇登峄山时命人所记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

(10)在:指尚在。

(11)荒城:指曲阜故城。

(12)鲁殿:指鲁灵光殿,汉景帝儿子鲁共王所建,在曲阜。

(13)馀:残馀,残存。

(14)从来:意为向来如此。

(15)古意:伤古的意绪。

(16)踌躇:犹豫,徘徊。

登兖州城楼拼音版

dēngyǎnzhōuchénglóu
dōngjùntíngnánlóuzòngchū
yúnliánhǎidàipíngqīng
zhàngqínbēizàihuāngchéng殿diàn
cóngláiduōlíntiàochóuchú

作品简介

《登兖州城楼》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登临兖州(今山东济宁)城楼所作。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齐鲁大地的壮阔景象,抒发了怀古之幽情。全诗境界开阔,对仗工整,展现了杜甫早期诗歌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是其现存最早的律诗之一。

创作背景

《登兖州城楼》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5岁漫游齐赵时期。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诗人"趋庭"(典出《论语》,指探望父亲)至此。诗中"海岱"(东海与泰山)、"青徐"(青州与徐州)勾勒齐鲁地理;"秦碑"(秦始皇刻石)、"鲁殿"(鲁灵光殿)引发历史沉思。这是杜甫诗歌创作起步阶段的重要作品,已显露出"会当凌绝顶"的雄浑气概。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九日登一览楼

〔明代〕陈子龙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登锦城散花楼

〔唐代〕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登岳阳楼

〔宋代〕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晚登江楼有怀

〔唐代〕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杪秋登江楼

〔唐代〕周贺

平楚起寒色,长沙犹未还。

世情何处淡,湘水向人闲。

空翠隐高鸟,夕阳归远山。

孤云万馀里,惆怅洞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