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作》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一题《辽西》,这首诗写在辽西地区征战士兵艰苦的守边生活,饱含同情。全诗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
辽西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据《唐诗纪事》《辽西作》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
翻译注释
翻译
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
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
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
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
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
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
注释
(1)燕郊:指辽西。辽西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国边区,故称。
(2)芳岁:即百花盛开的季节,指春季。
(3)残雪:残存的积雪。
(4)合:即长满,遍布。
(5)辽阳:指辽水北岸地区。
(6)春水生:指四月份辽水上游地区积雪融化,形成辽河的春汛。
(7)胡人:指奚、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
(8)日:即天天。
(9)沙虚:指沙土不结实。
(10)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一作“金甲”。
(11)春服:春日穿的衣服。
(12)谁为成:意即谁来做,一作“与谁成”,又一作“谁与成”。
(13)洛阳使:指前往洛阳的使者。
(14)边塞:一作“边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普天乐·西山夕照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
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其二
旧时刘子政,憔悴邺王城。
把笔已头白,见书犹眼明。
平原秋树色,沙麓暮钟声。
归雁南飞尽,无因寄此情。
召南·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种木槲花
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
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
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兰陵王·江行
水声咽,中夜兰桡暗发。残春在,催暖送晴,九十韶光去偏急。垂杨手漫折,难结,轻帆一叶。离亭远,归路渐迷,千里沧波楚天阔。
除寒乍消歇。剩雾锁花魂,风砭诗骨。茫茫江草连云湿。怅绿树莺老,碧栏蜂瘦,空留樯燕似诉别,向人共愁绝。
重叠,浪堆雪。坐缥缈浮槎,烟外飞越。衔山一寸眉弯月,照枉渚疑镜,乱峰如发。扁舟独自,记旧梦,忍细说?
重登科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